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直面碳中和:气候变化应对下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财经 2021-04-30 14:44:00

责编:王艺

第一财经“环境中国”举行首期媒体人培训

第一财经“环境中国”举行首期媒体人培训

当前,全球正齐力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度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之下,碳交易体系、绿色金融等兴起。而在经过地方多年试点之后,全国碳市场将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

碳中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潮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俊峰日前表示:“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不论国家、地区、城市还是企业,在全球碳中和的过程中,都不愿意成为孤岛,只有直面挑战,才会赢得未来。”

4月20日~22日,首期“环境中国”媒体人培训暨“零碳记者”培训计划(下称“培训”)在上海开启,该活动由第一财经发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和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支持,助力媒体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视野,在直击全球共识下的中国减碳进程中,正确洞察新一轮环境、社会和治理的协同发展。

绿色创新正在改变世界

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目标,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2020年9月,中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这反映了《巴黎协定》“最大力度”的要求,体现了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决心。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坚定不移地兑现承诺。

据有关机构分析,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使全球温升缩减0.2至0.3摄氏度。中方将用短短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过渡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也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系统变革,不仅涉及到能源转型,也关系到发展方式包括增长方式、生活系统等方方面面的改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俊峰正在授课

碳中和之下的转型发展会带来哪些挑战?在本次培训上,李俊峰表示,其本质是推动人类发展由过去的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技术推动型发展模式所依赖的是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的内容不断更新且不断降低发展成本,技术支持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复制,也是可以持续的。

现在全球范围内,技术的发展让能源和资源成为现实,所以才有了发展转型。李俊峰表示,发展转型有包括新发展观、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思想支持,也有相当的科学支撑,科学家们都在研究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近50年来,一批崭新的技术应用而生,包括改变世界的光纤技术、正在改变世界的半导体技术,如今,这些技术还在不断地涌现,所以绿色创新正在改变着世界。

李俊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要不断地创新、求变,这是他们最重要的问题。发展转型使得一批绿色创新的企业家应运而生,现在的上海、杭州,尤其是深圳有了一批很优秀的企业家。他以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为例,阐述了金融企业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起到的作用。

能源转型推动绿色增长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今年6月底将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

据了解,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将以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交易和配额履约。2021年6月,将以发电行业为首批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齐康正在授课

在本次培训上,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齐康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了八个高耗能行业于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近期将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燃气发电机组)2000多家企业作为第一次交易的纳入主体,后面稳步推进,看看各个行业的成熟情况,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齐康表示,当前各地共有9个碳市场在运转,有3000多家企业,今后各个地方的发电厂都必须要纳入国家碳市场,国家和地方市场的纳入主体不能重复。

齐康解释称,纳入范围总体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除了实现低成本减排,也要为全国碳减排、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支撑。这些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5%,其中钢铁、建材超过30%,电力超过40%,这是最主要的排放行业,所以作为碳市场的先行纳入范围。

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张元正在授课

谈及碳中和的技术创新,远景科技集团高级战略总监张元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会出现下一次的工业革命,叫“零碳工业革命”,这里面的要素——能源,则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风光资源、水利资源和循环资源。科技创新,就是将这些资源用现在煤炭、石油的方式转化为更经济的生产力,然后下游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阔,现有的工业体系都会被能源革命颠覆,就像之前的能源革命一样。他认为,中国碳中和的主要战场是在能源体系和工业体系,挑战和机遇同行,零碳工业系统的核心是绿色氢能。

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旭峰讲述企业社会责任变革趋势

在此次培训上,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旭峰综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革趋势,概述该领域利润导向、公益表象过渡到共益时代,通过创造共享价值的模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办人兼主编孙海燕正在授课

在同期举行的“气候变化”工作坊上,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办人兼主编孙海燕则通过核心信息、案例分享以及互动设计,更好地帮助媒体理解气候变化视角下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创新实践,以及气候变化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并探讨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内容。

培训现场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