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财首席调研:6月信心指数52.87 经济延续扩张态势

第一财经 2021-06-07 21:47:14 听新闻

作者:何啸    责编:任绍敏

综合来看,通胀压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和趋势,但恶性通胀的形成尚不具备条件,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应对通胀,势必需要防微杜渐,但也不宜草木皆兵。

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6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87,连续两个月回落,仍高于50荣枯线。本次调研中,经济学家们均认为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延续扩张态势。

物价方面,经济学家们对5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61%,PPI同比预测均值为8.33%,均高于上月公布数据。贸易方面,2021年5月贸易顺差公布值为455.3亿美元,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预测均值为511.25亿美元)。投资与消费方面,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预测均值为16.35%,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13.46%。

经济学家们预计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6月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LPR利率以及存准水平变化的可能性很小。5月新增贷款预测均值为14485.49亿元、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2.07万亿元,M2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8.21%。

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7,经济学家们对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均值为6.4,对年底汇率预期均值由上月底的6.48上调至6.43。

一、信心指数:6月信心指数为52.87

2021年6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87,连续两个月回落,仍高于50荣枯线。本次调研中,经济学家们均认为未来一个月我国经济将维持扩张态势。

工银国际程实认为,新供给冲击的全面通胀压力传导既不会中断,也不会缺席,202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路径势必将要全面上修。而从绝对水平来看,通胀程度取决于通胀预期、成本上升和产出缺口三个因素的综合效应,前两个因素是推动通胀中枢水平上升的关键,而产出缺口的长期存在则将起到内生抑制作用。综合来看,通胀压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和趋势,但恶性通胀的形成尚不具备条件,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应对通胀,势必需要防微杜渐,但也不宜草木皆兵。

京东金融沈建光表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将整体延续恢复态势,但边际动能有所弱化,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仍然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消费恢复动力尚且不足。2021年GDP走势前高后低、逐季走低,全年同比增速在8.4%左右。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表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当前最为明显的宏观风险,对供应链带来的冲击不能忽视,需要及时采取定向措施,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措施包括遏制囤积与炒作,疏通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等。汇率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出口竞争力与热钱冲击影响,尤其是需要防止在持续升值预期下导致热钱大量流入以及未来可能导致的逆转风险。

二、物价:5月CPI同比预测均值为1.61%,PPI为8.33%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4月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上涨6.8%,均高于上月水平。

本次调研中,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CPI与PPI同比增速都将高于上月。其中,CPI同比预测均值为1.61%,最大预测值2%来自交通银行唐建伟,而最小值1.2%来自民生银行温彬。PPI同比预测均值为8.33%,最高预测值9.2%来自瑞穗证券周雪,最低值7.2%来自民生银行温彬。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PPI同比或突破2009年以来高点。5月国际大宗商品以及国内钢铁、水泥、煤炭等月均价格继续上涨,而且制造业PMI价格指数明显走强,指向PPI环比或偏强,PPI同比或进一步明显走高,可能创2009年以来新高(2008年高点10.1%、2011年高点7.5%、2017年高点7.8%)。他认为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可能已经较为充分,接下来PPI同比继续明显回升的空间有限。CPI方面,高频猪肉价格继续下跌,非食品CPI可能面临一些压力,预计CPI同比仍温和。短期内对CPI通胀不必担忧,CPI通胀需要需求、供给、流动性的配合,在当前消费受疫情影响仍弱于正常水平的背景下,上游价格上涨压力向CPI传导可能不顺畅。

德勤中国许思涛表示,通胀压力正在上升,但不至于引发市场混乱,这是因为:1)即使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全球经济仍有能力来控制定价,以确保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冲击市场;2)如果工资没有出现巨大的上涨压力,通胀不太可能急剧上升,而针对当前的就业市场,他预计就业率要到2023年才可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

2021年4月最佳预测经济学家5月预测(CPI):

丁爽:1.7%

陆挺:1.7%

许思涛:1.5%

———————————————————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增速预测均值为13.46%

经济学家们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3.46%,较上月实际值(17.7%)回落4.24个百分点。其中,20%的最大值来自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民生银行黄剑辉给出了最小值11%。

兴业银行鲁政委表示,5月社零预计稳步修复。一方面,5月原油价格继续回升,环比涨幅由4月的5.8%升至6.4%,有望推升石油制品零售额,推升读数。同时,随着6·18购物节预售启动,实物网购增速有望短期自底部回升,利好社零表现。但是另一方面,5月乘用车销售动能有所减弱,一定程度影响限额以上商品同比改善。综合考虑基数问题,预计5月社零当月同比为13.0%。

四、工业增加值:5月增速预测均值为8.67%

调研结果显示,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8.67%,低于上月9.8%的公布值,其中,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给出了最小值7.5%,兴业银行鲁政委和德商银行周浩给出了最大值9.2%。

招商证券谢亚轩认为,当前外需对工业生产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月以来海外疫情的反复有助于我国增加防疫物资出口和保持出口份额稳定。同时发达经济体进口需求增加,为我国机电产品产能的释放提供条件。综上,他预计5月工业增速大致为8.8%。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均值为16.35%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值为16.35%,低于统计局公布的上月值(19.9%)。其中,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给出了最高值18%,交通银行唐建伟、民生银行温彬和工银国际程实给出了最低值15%。

瑞银汪涛认为,低基数的拉动作用减弱,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可能降至7.5%。5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发行量升至3500亿元(4月为2000亿元),不过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估计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可能放缓至0。制造业投资可能同比增长13%,较2019年同期增长7%。再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可能走弱,她估计5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同比增长7.5%(年初至今同比增长16%),较2019年同期增长12%(和4月大致持平)。

六、房地产开发投资:5月增速预测均值为18.67%

调研结果显示,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的预测均值为18.67%。参与调研的经济学家中,招商证券谢亚轩给出了最高值21%,民生银行黄剑辉给出了最低值15%。

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前4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为21.6%,两年平均增速升至8.4%,整体保持较快增长。沿海地区和内陆核心城市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房地产建安投资维持较高水平,大部分平抑来自土地购置减缓的影响,因此预计名义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5月降至20%,二季度可能降至18.8%,两年平均增速温和上涨。

七、外贸:5月贸易顺差公布值为455.3亿美元

6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上月贸易数据,5月贸易顺差为455.3亿美元,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预测均值为511.25亿美元),出口同比为27.9%,进口同比为51.1%。

长江证券伍戈表示,美欧及全球制造业景气程度近月连创十年来新高,我国出口强势可见一斑。东南亚疫情恶化升级,相较而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供给优势犹存。诸多商品配送供货时间变长,全球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随着夏末秋初美欧全民免疫到来,海外商品消费增速有望筑顶并向服务消费转移,或将对我国商品出口造成压力。

八、新增贷款:5月预测均值为14485.49亿元

经济学家们预计,本周将会公布的2021年5月新增贷款将由上月公布值(14700亿元)下降至14485.49亿元,调研中,最小值11500亿元来自交通银行唐建伟,最大值18600亿元来自英大证券郑后成。

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从信贷来看,5月下旬3个月国股银票转贴利率与NCD(同业存单)利率再度出现倒挂,反映信贷额度较为宽松。在表内票据的支撑下,5月新增贷款规模或在1.35万亿元左右。

九、社会融资总量:5月预测均值为2.07万亿元

调研结果显示,5月社会融资总量预测均值为2.07万亿元,高于央行公布的4月数据(1.85万亿元)。其中,毕马威康勇给出了最大值2.5万亿元,京东金融沈建光、摩根大通朱海斌、招商银行丁安华、德勤中国许思涛、兴业证券王涵和招商证券谢亚轩给出最小值2.1万亿元。

民生银行黄剑辉表示,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5800亿元,同比少增约5800亿元;万得口径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约为4200亿元,同比多增约1300亿元;非标继续压降,信托“两压一降”政策的影响可能贯穿全年;“注册制”改革继续发挥着改善股市融资功能的作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同比继续多增。预计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约为2.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2万亿元。

十、M2:5月增速预测均值为8.21%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M2同比增速从央行公布的4月水平(8.1%)上升至8.21%。其中,瑞穗证券周雪给出了最大值8.8%,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给出了最小值7.8%。

交通银行唐建伟认为,M2增速低位震荡,5月有所回升。一是新增信贷规模、信用债投资规模和股权投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拖累M2增速;二是存款派生减弱、存款搬家现象可能依然突出;三是财政存款将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对M2有较大支撑作用;政策方面,央行维持公开市场中性操作,货币政策维持平稳主基调。预计M2增速呈现低位震荡的格局,5月回升至约8.3%。

十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21年6月利率变化可能性极小

给出利率预测的18位经济学家均预测未来一个月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LPR利率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生调整的可能性较小。

英大证券郑后成认为,自疫情以来,在产业链中居于中下游的私营企业盈利情况不大理想,先后遭遇两个阶段的冲击。第一阶段是疫情冲击,第二阶段是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冲击。对此中央高度关注,5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要继续有针对性加强支持”,并要求“一是进一步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二是多措并举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三是加强公正监管”。值得注意的是,在私营企业盈利增速不大乐观的背景下,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把握好度,不搞急转弯”,这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央行上调政策利率的概率较低。

十二、汇率:2021年底人民币汇率预期均值为6.43

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37,经济学家们对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预测均值为6.4,同时,他们对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均值由上月底的6.48上调至6.43。

植信金融研究院连平表示,5月人民币升值虽有中国外贸高景气度的支撑,但美元指数持续走弱和美国维持超级宽松政策的贬值预期是反向助推人民币升值的关键所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趋势不会改变,并可能会有阶段性的宽幅震荡。6月,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双顺差,经济基本面将继续为人民币走势提供支撑,美元指数预计维持震荡,从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

十三、官方外汇储备:5月外汇储备规模为32218亿美元

经济学家们预计5月底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将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4月底数据(31981.8亿美元)上升至32130.31亿美元。而官方6月7日公布的5月外汇储备规模为32218亿美元。

民生银行黄剑辉认为,5月美元指数下跌,主要非美元货币中,欧元、英镑对美元升值,外汇储备中以非美元货币计价部分折算后估值增加;美、日、英等主要国家债券收益率下降、价格上升,使得外汇储备账面价值增加。此外,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也对外汇储备规模上升形成支撑。4月贸易顺差428.5亿美元,为近3个月最高;人民币升值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5月北向资金净流入超500亿元。

十四、政策

海通证券梁中华认为,在财政政策上,今年预算的支出增速普遍调降,再加上隐性负债扩张的控制,广义的财政总量明显是收敛的。从结构上来说,一方面,今年财政将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另一方面,财政对基建的支持将会降温,侧重化解地方隐形债务风险以实现“降低政府杠杆率”的目的。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宏观政策保持以稳为主。货币政策延续了稳步回归中性的政策基调。4月社融增速继续下行并逐渐向名义GDP增速靠拢。表内信贷仍然旺盛,信用收缩主要体现在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未来狭义流动性有望保持平稳,广义流动性则将继续收敛,需关注区域性金融风险和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等问题。财政政策基调依然较为审慎。4月财政收入持续修复,财政支出增速边际小幅回升。今年财政政策的重心在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推动广义政府杠杆率下降,积极程度较去年有所减弱。财政后置的特征或将对年中和下半年的经济形成一定的支撑。(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本期“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22位经济学家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

程实: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爽: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康勇: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李文龙: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

梁中华: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陆挺:野村国际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唐建伟:交通银行首席研究员

沈建光: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汪涛: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王涵: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许思涛: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谢亚轩: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郑后成: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周浩: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师

周雪:瑞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