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1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2021-08-23 17:43:00

作者: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责编:张健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73万亿元。其中,碳中和债作为金融市场快速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产品创新,自2021年2月启动发行以来增长迅猛,上半年境内外合计发行规模达1397.13亿元,占绿色债券市场比重达45.4%,为碳减排效益显著的绿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绿债目录2021》将绿色债券统一定义为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2021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为经济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境内外绿色债券合计发行规模约合人民币3077.79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73万亿元。其中,碳中和债作为金融市场快速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金融产品创新,自2021年2月启动发行以来增长迅猛,上半年境内外合计发行规模达1397.13亿元,占绿色债券市场比重达45.4%,为碳减排效益显著的绿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绿色债券政策体系再上新台阶

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金融市场与债券市场整体情况息息相关。202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中国经济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社会融资规模有序增长,境内发行各类债券合计29.56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整体来看,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绿色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债券监管机构积极有为、精准施策,绿色债券市场在标准统一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碳中和债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相继落地。

(一)新版绿色债券目录施行实现标准统一

长期以来,两套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并存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适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15》),绿色企业债适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绿色产业目录》)。2020年7月,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2021年4月,上述三部门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21》),于7月起正式施行,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实现统一。

《绿债目录2021》将绿色债券统一定义为“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相比于之前分类标准,《绿债目录2021》在框架格式和所支持产业项目上主要参考《绿色产业目录》,并在《绿色产业目录》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进行了细化,增加至四级分类;《绿债目录2021》保留了绝大多数《绿债目录2015》的支持项目和领域,内容方面有增有减。值得一提的是,《绿债目录2021》删除了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等在国际上争议较大的项目类别,更好地争取了国际共识。

(二)监管机构积极有为引导市场创新发展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2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成为全球首个冠以“碳中和”之名的绿色债券产品创新。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相比一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目标导向性更强、募集资金使用条件更严格、信息披露要求更高。

为引导碳中和债市场有序发展,债券监管机构及交易所相继发布指导性文件。2021年3月,指导推出首批碳中和债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率先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对于碳中和债的募集资金支持范围给出方向性指引,按照“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的原则定量披露支持项目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定期披露碳中和债募集资金投放情况、产生效果,鼓励发行人披露碳减排计划。

2021年7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1年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创新品种业务指引第1号——绿色公司债券(2021年修订)》,两份文件均对沪深交易所在2020年11月发布的同名文件进行修订,新增有关蓝色公司债券、碳中和公司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要求,提出碳中和公司债券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碳中和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碳中和项目贷款的绿色公司债券,蓝色公司债券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项目的绿色公司债券。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

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外合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约合人民币3077.79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2855.86亿元。截至上半年末,中国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73万亿元。

(一)境内外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同比翻番

上半年境内外市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均达到一倍以上,其中境内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发行172只,发行总额2036.3亿元,超越去年全年1976.5亿元水平;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8单,发行总额416.66亿元,比去年全年329.17亿元的发行额增加近90亿元;境外绿色债券发行30单,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624.83亿元,相比去年全年约合人民币550.19亿元的发行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碳中和债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各类发行人及市场机构的积极响应,上半年境内外合计发行规模达人民币1397.13亿元,占绿色债券市场比重达45.4%,为碳减排效益显著的绿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募集资金近半投向清洁能源

绿色债券对于募集资金的使用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绿色金融债、债务融资工具要求100%募集资金投向为绿色;公司债至少70%;企业债至少50%。2021年上半年发行的2036.3亿元普通贴标绿色债券中,有1859.57亿元实际投向绿色产业,绿色投向占比达91.32%。碳中和债由于募集资金使用要求相较于一般绿色债券更为严格,上半年境内发行普通碳中和债发行77只,发行总额1100.4亿元,其中1042.95亿元实际用于绿色项目,占比高达94.78%,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募集资金用途方面,2021年上半年境内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实际投向绿色产业的1859.57亿元中,用于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资金最多,达945.55亿元;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城乡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清洁交通项目的资金达260.36亿元;用于工业节能、可持续建筑等节能类项目的资金为234.45亿元,相比往年情况占比提升明显;用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水利工程等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资金为59.58亿元;用于污水、固废处理等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为51.1亿元;用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资金最少,为28.64亿元;其余资金用于多种用途,多为绿色金融债券。从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来看,清洁能源项目仍为占比最高的投向,上半年碳中和债实际用于绿色项目的1042.95亿元中,投向清洁能源领域资金达649.9亿元,占比超六成。

(三)23省参与贴标绿色债券发行

上半年,23个省参与绿色债券发行,其中北京市受益于总部效应,仍以40只,总额938亿元的发行量领跑全国;江苏省近年来出台多项专门激励政策鼓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上半年共发行绿色债券25只,发行总额195.8亿元,位列第二;广东、重庆、浙江分列第三至第五位。从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行情况来看,广东、浙江仍领跑试验区省份,甘肃上半年尚无绿色债券发行。

(四)中期、高评级债券仍为市场主力

期限方面,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仍以中期债券为主,中期绿色债券发行146只,募集资金1685.8亿元占比82.79%;1年期及以下债券发行25只,募集资金309.5亿元占比15.2%,相比于2020年大幅提升;十年期及以上债券发行5只,募集资金41亿元,占比较低。其中,南京南部新城会展中心发展有限公司发行首单碳中和项目收益专项公司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南京中芬合作交流中心,期限长达27年期,成为迄今期限最长的绿色公司债券。

(五)能源央企成上半年最大发行人

上半年,31家央企发行绿色债券61只,发行总额1125.4亿元首次超越地方国有企业,成为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最大发行人。其中,能源企业市场表现最为亮眼,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三峡集团等23家大型能源企业发行52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841.4亿元绿色债券(其中含36只碳中和债,发行总额622.4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领域。

地方国有企业发行数量最多,达110只,发行总额905.9亿元,其中,城投债发行25只,募集资金176.4亿元。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仍然较少,上半年仅顺丰控股发行1只5亿元碳中和债,无其他民营企业参与。

(六)银行业承销绿色债券份额首超证券业

上半年,80家金融机构参与贴标绿色债券承销,以各承销商在承销团中实际分摊的发行金额计算每家承销商的承销规模及承销数量得出,32家银行合计承销绿色债券1185亿元,48家证券公司合计承销851亿元,银行业整体承销规模首次超过证券业。从承销排名来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分列全市场前五名,承销规模均超过百亿元。

(七)绿色债券产品创新亮点频现

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涌现了诸多有益创新,除碳中和债外,上半年绿色乡村振兴债券、蓝色债券、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多单创新相继落地,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乡村振兴债券是资本市场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金融产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次年,四川省政府发行首单乡村振兴专项债。截至2020年末,我国乡村振兴债累计发行规模仅202.83亿元,相比于扶贫债券累计近5000亿元的发行规模总体较小。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债接替扶贫债券,承担起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职能,为积极服务“三农”工作继续贡献金融力量。2021年以来,交易商协会、沪深交易所相继发文,推动乡村振兴债券积极有序发展,部分乡村振兴项目兼具环境效益,绿色乡村振兴债或将成为绿色债券市场又一创新点、增长点。上半年,6家发行人发行7只绿色乡村振兴债,募集资金34.6亿元。其中首单绿色乡村振兴债由浙江嘉兴滨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募集资金3亿元,用于当地4个村的农户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服务居民2900户,将有效缓解水体污染,显著改善当地人居环境。

蓝色债券是专门支持海洋污染治理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工具。目前国际、国内蓝色债券市场均在起步阶段,继2020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境内市场首单蓝色债券后,2021年6月,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发行境内市场第二单蓝色中期票据,由兴业银行独立主承。该债券期限两年,募集资金10亿元主要用于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6.6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其他污染物分别为487.10吨、507.94吨、98.98吨,替代标准煤79.81万吨,具有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致力于各行业发行人提供可持续发展资金支持,是一种目标导向型的融资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起源于2019年,其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挂钩目标包括两类,一是关键绩效指标(KPI),即对发行人运营有核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业绩指标;二是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评估目标,并需明确达成时限。发行人需要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上述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验证,如果关键绩效指标在上述时限未达到预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将触发债券条款的调整,调整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债券利率跳升等。上半年,3家企业发行了3只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均用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华电福新能源发行的3年期中期票据同时贴标“碳中和”、“乡村振兴”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募集资金6亿元用于风电和光伏项目建设,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5.35万吨;其中1.25亿元用于江苏赣榆区渔光互补项目,1.47亿元用于内蒙古土左旗50MWp设施农业光伏发电项目,有助于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乡村建设。从该债券设定的可持续发展挂钩目标来看,发行人承诺其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控股装机容量由2019年底的9249.9兆瓦增长至2023年末的25000兆瓦,如2023年末未达到上述目标,则第3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在初始票面利率的基础上再加上50个基点。

(八)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增长迅猛

上半年,境内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8单、416.66亿元,发行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329.17亿元水平。其中碳中和资产支持证券尤其受到发行人青睐,上半年共发行15单碳中和ABS、ABN,募集资金237.82亿元,占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额的57.1%。从基础资产来源来看,上半年发行的绿色资产支持基础资产多为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绿色项目的收费收益权、应收账款、补贴以及票据收益等。

(九)商业银行引领离岸绿色债券创新

中资机构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充分撬动国际市场资金,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早在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启动前,金风科技及中国农业银行已率先探索在国际市场发行绿色债券。2020年受疫情影响,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下降明显;2021年上半年,以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及地产企业为主的发行人,赴境外发行30只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624.83亿元(含2只增发债券,规模约合人民币8.85亿元),相比去年全年550.19亿元的发行总额提升明显。

从上市场所来看,香港联交所仍是境外绿色债券最主要的发行场所,上半年共23只(含增发债券1只)境外债券在联交所发行;其次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及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发行数量分别为5只、2只。从币种来看,美元绿色债券发行最多,上半年共发行26只美元绿色债券,发行总额79.46亿美元;欧元、港币及人民币离岸绿色债券发行较少。

建议与展望

过去五年,中国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中提交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上半年,分类标准统一取得关键进展,碳中和债的推出为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再次实现量的飞跃与质的提升。从近两年发行规模分布来看,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全年比重在40%到50%之间,由此测算2021年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或将达到5000-80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双碳”目标指引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必将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长期向好发展。同时,中国作为绿色债券大国,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实践的责任也将更为艰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碳中和债为抓手,引领绿色债券全球最佳实践。碳中和债吹响了中国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从已发行债券来看,多数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遵循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但制度层面仍有待完善。建议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基础上,细分制定碳中和债支持项目标准,严格募集资金应100%用于减排项目的使用要求。信息披露方面,建议债券监管部门加强协同,通过政策指引或窗口指导等方式,构建标准化的统一信息披露模板,在发行前及存续期内定期披露二氧化碳减排量及其他环境效益定量指标。

第二,鼓励地方筹备绿色项目,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券。国内地方绿色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江西省赣江新区、广东省发行过绿色专项债券。但2020年,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债券及专项债券中,实际用于支持绿色项目的资金已超过8000亿元,是同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4.3倍,地方政府在绿色债券市场大有可为。建议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聚焦重点领域,筹建绿色项目库,所选项目应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支持范围,优先支持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等碳减排效益明显的项目。建议鼓励发行绿色政府债券,依靠政府力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效应。其中,自贸港、自贸区所在省份,可率先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在离岸市场发行绿色市政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国际声誉。

第三,提升政策支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专项激励。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可能通过多个渠道演化为金融风险。碳中和债等环境效益显著、信息披露质量高的绿色金融产品,环境风险相对较低,建议组合运用各项政策,形成针对此类产品的专门激励,包括将其纳入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担保品范围,降低商业银行持有相关资产的风险权重,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减排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等。同时,建议持续推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金融机构防范识别气候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历年来境外绿色债券最主要的发行主体之一,在2021年上半年在积极发行绿色债券的同时,也着力探索各类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

1月,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发行全球首单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分为2年期18亿人民币和3年期5亿美元两个品种,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发电项目及水泥余热发电项目,旨在为传统行业向低碳、零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4月,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卢森堡分行、香港分行发行三笔境外债券,分别为20亿人民币转型债券、8亿欧元绿色债券和11.5亿美元双品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其中,建设银行香港分行SLB为全球首单中资机构SLB,建设银行选定“绿色贷款余额”除以“调整后的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值作为关键绩效指标(KPI),并定下针对3年期和5年期两品种中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体现了建设银行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承诺。

6月,兴业银行香港分行于联交所发行碳中和债,分别为3年期6亿美元品种和3年期25亿港币品种,吸引了全球73家投资机构参与,实现超额认购4.45倍,该债券获得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发行前的绿色金融认证,兴业银行也因此次发行蝉联全球最大商业金融机构绿色债券发行人。

(作者为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