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咖录丨医药板块企稳回暖,布局的时间点到了吗?

第一财经 2021-09-27 12:16:46

作者:刘宋文    责编:陈东达

医药公司的买点又来了吗?四季度医药板块投资是该积极还是保守?本期资本有道对话长城基金研究部医药研究员梁福睿。
大咖录丨医药板块企稳回暖,布局的时间点到了吗?

9月以来,持续下跌的医药股显示出企稳反弹的迹象,持续回暖医药板块逐步受到资金青睐,而部分外资机构早已提前入场布局。

医药公司的买点又来了吗?四季度医药板块投资是该积极还是保守?本期资本有道对话长城基金研究部医药研究员梁福睿。

嘉宾介绍:梁福睿,长城基金研究部医药研究员,中山大学理学博士(硕博连读),主修公共卫生和生命科学;2019年3月加入长城基金,现任研究部医药研究员,专注于医药行业研究,重点研究CXO、疫苗和创新药领域,重视细分行业和公司经营景气度均向上的个股研究。

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第一财经:进入9月,整个医药板块有企稳反弹的趋势,现在医药公司的买点到了吗?

梁福睿:我觉得医药公司的买点,其实应该在2~3周以前就已经到了,而且我们也是相对比较看好后面整个医药板块行情的演绎。背后的逻辑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医药今年处在一个整体消化估值的年份,上半年的医药白马整体的股价相对比较疲软。中小市值经过了上半年比较快速的增长,进入到下半年,通过快速的业绩来消化了整体估值,所以今年整体医药在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一个医药的相对牛市之后,整体的估值现在已经回到了一个历史的中位水平。

站在当前的一个时间点,看后面医药整体的基本面,包括整体的一个估值水平,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与各个行业板块相比,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有性价比的时点。

第二点的话,其实现在整体每天资本市场交易还是相对比较活跃,后面医药在各个板块之间,不管是行业的产业趋势,公司业绩的经营情况,包括刚才也说到的估值性价比,都到了一个可能会受到很多全行业基金相对关注的点,所以我觉得在当前时点往后看半年到一年,我觉得医药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布局时点。

第一财经:其实今年如果做投资的话,大家可能比较关注政策的影响,像互联网、教育、游戏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回到医药行业来说,从早期的医保谈判到近期的人工关节集采落地,这些政策会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比较深远的影响?

梁福睿: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问题,首先我觉得医药尤其是中国的医药,首先它是一个保民生的行业。第二点,不管是药品的集采还是耗材的一些带采,整体背后体现的都是我们国产的品牌在某些品种上面议价权不强、创新力不够,包括一些仿制药或者是一些仿制别人耗材的这些东西。国家可能为了省一些钱去普惠大众,所以进行了一些带量采购。其实我觉得第三点就是对应的带采,其实后面会推动整个行业去倒逼很多公司进行一些自主创新。

所以可能再过3~5年来看,这些被带采的一些行业龙头,可能会跑出来。但是这个政策首先落地的时候,在二级市场对于股价的一个表现,大家可能首先因为看不清楚到底哪个公司能跑出来,所以肯定会先经历一波下跌。然后在产业上面,可能会经历过2~3年或者3~5年,哪些公司真的是有实力或者是有能力跑出来之后,资本市场可能再会去选择它,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可能其实后面整体看的话,政策来倒逼企业创新,让大家去赚真正创新的钱,不管是在国内的创新还是全球性的创新,我觉得对于整个医药行业的推动,其实是一个比较健康、比较正向的作用。

第一财经:从2018年开始,我们看整个医药行业下半年的表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太好的。刚才我们谈到,下半年一般来说是国家政策的密集期,但是今年可能又不太一样,今年上半年整个医药板块的回调是非常大的。在您的观察来看,四季度我们应该是以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心态去做医药板块投资?

梁福睿: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用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今年是整体医药一个消化估值的年份,其实从现在到年底,已经没有什么政策上面的负面预期了,只有可能后面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个创新药的谈判。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应该算是利好,因为很多公司的创新药需要快速上市放量,是需要借助医保这把利刃来帮助它的,所以其实很多公司还是很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医保谈判,我觉得这个应该也不能算是政策上面的一个利空。

其实过往看2~3年,医药四季度相对说比较平淡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医药是一个相对靠业绩来驱动的行业,并不太像其它的行业可能有一些消息,然后就推动整个板块的上涨,所以可能整体一季度到三季度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行情。但是可能今年又不太一样,因为今年整体前面都没有怎么涨,都在整体消化估值,所以站在今年四季度这个时点,可能很多人会通过三季报来筛选到底哪些公司在业绩上面会有一些同比和环比的加速,然后再去看2022年的业绩和估值,来进行一些调仓。所以可能整个的行情,应该是从今年四季度逐步在开始演绎了,我觉得整体的一个态度应该是稳中有进的。

第一财经:您刚刚谈到业绩,目前中报已经披露完毕了,从这些业绩来看的话,您觉得当前这些医药上市公司,它们上半年业绩呈现出哪些主要的特点?

梁福睿:我觉得整个的医药上市公司很多板块,包括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整个的中报业绩我觉得还是比较亮眼的。

大体总结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的话,肯定今年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就是医药外包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这个行业。整个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业绩都是出现了一个加速的状态,尤其是后端的产业化代工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这个行业,每个上市公司它们的产能排产,人员后续招聘的计划,包括在手订单的情况都是很激进的,所以整个行业是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板块今年中报是呈现了一个板块间业绩间的交相呼应,产业趋势的一个相互验证。

第二个特点,去年因为是国内新冠一个大年,包括海外也是新冠一个大年,很多公司去年可能受新冠疫情的拉动,产生了一些一次性的利润,所以可能今年从中报开始,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业绩会有一个同比的下滑。这一类公司后面可能要看它们自主的一些产品,到底哪些是可以通过去年的新冠疫情,在海外一些渠道上面有贡献,或者自己真的是有钱了,然后把钱再投入到自主创新上面,后面有自己研发的一些产品上市,可能这些公司后面会有一些比较分化的行情。

第三点的话,整体看今年中报,我觉得医药整体在国内外疫情演绎的大背景下,医药整体的业绩韧性还是比较强。其实医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整体的业绩就逐渐在恢复了,所以其实今年二季度,包括今年一季报业绩都还是比较向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后面医药基本面,包括产业趋势给医药整体的股价稳步上涨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

第一财经:您刚刚提到CXO,我们看市场上有一些投资者就感慨,今年投医药除了CXO之外,都遭受到了市场的重锤。您觉得CXO目前这种高景气度背后主要是哪些原因?这种高景气度大概能够持续多久?

梁福睿:其实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很多投资者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今年可能很多医药的行业基金,它的CXO配置比例,包括很多重仓股确实也都在前面,但是我觉得这也是显示到整个行业的一个趋势,确实还是比较健康或者是比较蓬勃向上的。因为刚才也提到了中报的时候,很多这些外包的公司它们的业绩其实是很好的,背后其实是从2017、2018年那个时候就在逐渐演绎,我国的这些CXO的公司,它们的订单交付的速度,相比海外其实是比较快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很勤劳的,然后我们的整个功效,然后还有一些化学品的整体产业供给,在江浙那一带也是比较及时的。

我们整体的人工费用包括工程师的红利,相对于海外其实现在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所以在整个产业的背景下,抛开去年新冠疫情导致很多海外的工厂可能订单交付不及时,海外有些订单加速转移到我们国内来了。其实整体这个产业趋势已经延续了两三年的一个时间维度,可能今年是因为业绩确实比较好,然后股价形成了一个板块性的爆发。不可忽视的是,从两三年之前,很多上市公司它的股价其实已经翻了好几倍,只是今年可能大家会看到每个基金都配置了很多,所以可能才把效应放大了。

至于说到整个产业趋势的一个时间维度,我觉得看各个公司不管是去年的年报,今年的中报,它们产能的排产,包括人员的招聘,包括在手的订单,包括还有很多没有上市的一些公司,一些行业专家在实业上面的感受和反馈,整个行业的景气度,我觉得可能3~5年应该大家是不需要去担心的。

第一财经:医药其实作为一个比较刚性的消费行业,不管是从国际还是国内上来看,它都是一个比较长牛的行业,您比较看好医药行业哪些细分领域?

梁福睿:其实我觉得医药背后的一个刚需,还是我们现在国内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刚需。因为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其实是已经绕不开的。所以大家可能对医药的需求其实在日益膨胀。还有第二点的话,就是我们消费升级医药里面还有很多可选的一些东西,包括其实大家都确实是比较有钱了,可能大家也会去追求一些生活高品质上面的要求。

所以在前面这两个背景下,我个人觉得像CXO,大家可能已经形成共识了,整个的产业趋势短期看应该是不会逆转的,第二点的话就是像疫苗以及专科的一些连锁服务,这个其实是大家在消费升级,包括追求更高端的一些医疗服务上面的选择。其实每家公司如果有自己的一些创新的能力,包括像专科的一些连锁服务,它们自己内部的管理半径,如果能再持续去拓展,这两个行业应该也算不错的。

最后一个的话,我觉得其实也是像您一开始提到的,带采对整个医药行业的一个影响,其实还是倒逼创新。所以我觉得未来真正有国际化创新能力的一些器械耗材或者是创新药一些公司,长期看其实是能跑出来。药械的一些公司肯定长期看,是能在国际上面站得住脚的。所以这样看的话,其实我觉得上面四个方向,长期看是医药里面比较重要的四个方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