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养老焦虑”来临第三支柱加速推进,痛点都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1-10-17 17:00:42

作者:亓宁    责编:石尚惠

真正的有效推进还需要政府、险企以及更多金融机构共同探索。

“近80%的受访者自己或其父母目前有养老需求,超过一半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1万元及以上的养老费用。”最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欧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其中提到的多组数据侧面反映了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加上高人口基数和低生育水平,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的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认为,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太快,养老行业不仅在人力、财力、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不足,在制度、意识上也缺乏充分的准备,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来自支付领域。

在解决“养老焦虑”问题上,政策与市场需求都对国内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但目前来看,真正的有效推进还需要政府、险企以及更多金融机构共同探索。

老龄化加速带来大挑战

在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从中欧校友、同学和同事中收到的1657份有效问卷中,有养老需求的八成受访者超过1/3关注养老市场的投资机会,11%正在从事与养老相关的工作。

因为支付能力较强等因素,该人群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适性。但自1990年至今,中国总人口从11.34亿增长到14.12亿,虽然增速缓慢,人口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15岁以下人口从30年前的27%下降到现在的17%,同期老年人相应地增长了10%,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5%。周东生认为,按照这个速度,到2022年这一比例就会超过14%,也意味着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未来5~1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但目前我们的养老行业还面临很多挑战。”周东生称,相比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中国的老龄化还面临三大特殊性:第一,加速老龄化;第二,未富先老;第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周东生表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预计将达到5.2亿,占比达到总人口的40%,高龄老年人约占10%,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而另一方面,相比美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日本超过4万美元,中国以1万多美元的人均GDP迎接深度老龄化压力明显更大。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但报告指出,这一行业当前至少面临五大挑战,包括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收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人才数量和水平较低、技术应用缺乏针对性,以及支付保障体系不完善。

其中,支付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养老行业最大的挑战。近日由友邦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大中城市中产人群养老风险蓝皮书》显示,在10个城市5000多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城镇居民调查样本中,接近70%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年金和商保计划,社会养老金收入替代率只有35%左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收入越高养老金替代率越低”,第二、三支柱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此次调查样本的参与率只有20%。

根据此前第一财经联合长江养老发布的《长三角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底,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保基金在三支柱中占比高达71.7%,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占比达22.4%,而第三支柱中,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与制度性的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仅占5.9%,远远低于美国(2019年第三支柱比重已达31.3%)等发达国家。

“目前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且缺口不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只有几千万人,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发展缓慢。要解决支付问题,必须发展第三支柱。”周东生说。

角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我国在鼓励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方面的举措已经在加速,并在今年将“不断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并做大做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写入了“十四五”规划。

央行此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曾指出,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面临三大痛点:一是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有限;二是手续相对繁琐,削弱了投保积极性;三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事实上,为应对养老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经连续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其中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被视为扩大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一步。但自2018年5月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以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已经期满1年并延期两年多,试点结果却不及市场预期。

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亿元,参保人数4.9万人。在今年10月14日2021年亚太金融论坛上,新华人寿原董事长万峰建议放宽政策,比如扩大个人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的范围,不应限定于目前指定的产品,并将经营范围从保险公司扩大到银行、基金、理财子公司等。

万峰还提到,在退保时间问题上,应该将积累期与养老金领取期分别管理,借鉴国外积累期放开银行、信托、证券等经营范围,领取期由保险公司对养老金集中管理的方式,扩充第三支柱的来源。此外,在税优政策上,还面临低收入人群退休后缴税压力加大、距离退休期限不同资金积累差异大等问题,万峰认为这些都还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改进。

面对各方面问题,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曾提出建议,在正式出台的方案中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新个税提高起征点、增加专项扣除的背景下,适当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标准。例如,每月抵扣额度可提高至2000元或3000元,将税前抵扣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项目,进一步简化税前抵扣流程。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表示,保险业协会将推动行业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充分依托个人养老金统一信息平台数据基础,研究搭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保险客户综合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表示将加大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养老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

就在9月上旬,监管部门批复同意了17家发起人共同筹建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也被业内视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17家重量级股东包括1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2家券商系投资公司、1家险企以及央企金融服务平台、地方国资运行平台旗下公司等。10月13日,银保监会同意了民生银行向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增资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港币,后者将通过对民银国际投资(香港)投资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港币的方式,出资参股国民养老保险。

此前就有多位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银行、信托在养老方面的参与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具有“先天优势”的理财子公司将成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领域的重要载体。9月,养老理财已经试点开闸,工银理财在武汉和成都、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在深圳,以及光大理财在青岛纷纷“尝鲜”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支柱市场的金融产品供给有望逐渐丰富。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