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磅!上海首设基础研究特区,给经费给时间,支持0到1创新

第一财经 2021-10-19 21:38:38

作者:金叶子    责编:姚君青

“基础研究特区”有何特色?

作为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也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上海对于基础研究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

除了这一量化指标,上海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等。

在10月19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各种技术路线、创新路径层出不穷。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全国首设基础研究特区

《若干意见》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在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方面,《若干意见》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来源:上海科委

首批“基础研究特区”有三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委将给予5年资助,三家单位提供1:1配套经费。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搞特区计划,需要去找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博士生、博士后或者工作阶段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科研能力,我们进一步帮他们松绑,让他们安下心来去突破“0到1”的东西。“这是非常有挑战的,做‘0到1’的基础研究比那些科研跟跑者的研究(即从1到2、3、4等)更艰辛,成功的概率更低。”

胡金波解释道,有的人一年发表了10篇文章,而做“0到1”的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5年才发表一篇文章,但是这一篇文章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其他跟跑者发表50篇论文的价值。“这种研究就需要我们用非常规的、不按‘算工分’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来评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基础研究特区’,要按照科学研究规律,根据科学探索的挑战性来鼓励科研人员,敢放心地坐冷板凳,坐5到10年。”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发展部主任赵小龙对第一财经介绍,“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中的关键词就是“特”,所谓“特”就是要体现基础研究的特点,要与传统项目有所区别,具体实施方法有所不同,经费使用有所不同,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他介绍,通过“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试点实施,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提升“0到1”创新能力的管理经验和范式,其中包括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人才的遴选方法、“0到1”项目立项判断的准则、支持长期基础研究的经费使用细则和配套的项目管理办法、符合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引导年轻人勇闯“无人区”的倾向性支持政策,以及提倡、鼓励、激励引领式原始创新的创新氛围。

入选中科院上海分院“基础研究特区”项目库的辛秀芳,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她告诉第一财经,一般来说,基础研究项目是非常烧钱的,做基础研究短期也不会有什么科研成果产出或是有经济效益,我们还需要从各个层面申请研究经费,来探索大自然和生命体的奥秘。

她表示,当课题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做基础研究开销很大,包括需要解决学生、工作人员、科研助理等的工资,要给大家提供比较稳定的个人待遇。另外做研究时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也需要经费。“我国有很多科研项目计划,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竞争性项目,需要科学家写申请书然后准备答辩,这些过程会耗费很多科研时间。所以如果在一段时期有较稳定的经费支持,就可以解放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更有利于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他说,现在虽然一直鼓励大家做“0到1”的研究,但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要想拿到“0到1”的项目,过程是非常困难的。

他解释称,拿到一个项目一般需要经过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新方向、新研究范式或者新的体系,必然有很多的不确定。

“‘0到1’项目的研究特点是不确定性大,从不同角度看研究方案难免有漏洞存在,是比较难得到一致好评的。”在他看来,现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有工作领导小组和战略咨询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更看重项目方案中的亮点。“如果觉得你项目的创新性很好,他们会从专业角度提出方案优化的建议,鼓励去尝试。”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在主要做法上,首先就是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并且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其次,计划还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加大对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交叉研究的支持,鼓励试点机构组建交叉学科群,推动更多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并探索松绑放权的管理制度,组建砥砺创新的人才队伍。

解决关键命门

科技策源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产业问题。

陈鸣波介绍称,在本次《若干意见》的编制过程中,坚持聚焦国家战略使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着重强调要建立彰显上海科创中心优势的基础研究任务体系,在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上体现上海作为。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重解决好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生物医药“救命药”等“关键命门”问题。

在科技活动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至关重要。

根据《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2020》,上海2020全年新增注册企业41.8万户,同比增长13.7%。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7万家。授牌成立20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地。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累计入库企业1283家,其中8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若干意见》提到,要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朱启高介绍,将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产业在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市发布指南,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形式,引导支持优秀研究机构与科研人员开展项目研究。

上海市经信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在发布会上介绍,产业部门将从三个方面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包括坚持战略导向、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协同合作、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畅通应用渠道、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例如,将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五基”领域,开展重点领域“补短板”、产业技术基础“立柱架梁”、强链补链“一条龙”等专项行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制约和基础制造核心环节。下一步,将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滚动支持重点攻关项目,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链主型”创新企业,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基础短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