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鲜菜价格大涨,10月CPI结束“四连跌”,后市怎么走?丨火线解读

第一财经 2021-11-10 13:44:18

作者:漆辛夷    责编:顾蓓蓓

虽然本月CPI上涨有所加快,但PPI上涨更快,PPI与CPI的剪刀差再创新高。
统计局:10月份CPI同比上涨1.5% 环比上涨0.7%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走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菜价推动CPI上涨,后市怎么走?

10月,国内多地出现“菜比肉贵”的现象,而鲜菜价格上涨也成为了推动CPI上涨主力。

统计局解读称,从环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7%转为上涨1.7%,影响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主要是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受降雨天气、夏秋换茬、局部地区疫情散发及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鲜菜价格上涨16.6%,影响CPI上涨约0.3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近五成。

11月5日,发改委表示,各地发展改革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蔬菜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全力保障蔬菜供应充足和市场平稳运行。

发改委表示,当前,蔬菜供应总量充足,居民消费有保障。随着各地保供稳价措施的落实,蔬菜批发和零售价格已有所回落,其中前期涨幅较大的鲜嫩蔬菜价格降幅明显。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近几日持续回落,其中菠菜和油菜批发价格降幅超10%;发改委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15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也出现回落,其中黄瓜、油菜价格降幅达10%左右。

对于菜价后市走向,广发证券研报指出,短期内蔬菜价格存在多因素叠加下的冲击,走势尚待进一步观察,这一过程对通胀预期的走势也会带来影响。从中期看,菜价并不存在大幅上涨基础,度过春节的季节性峰值后,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压力缓和。

国泰君安认为,蔬菜价格短期仍将维持强势,预计2022年春节过后高菜价将逐步回落,2022年中恢复常态。本轮菜价上行将抬升年底到2022年上半年的CPI中枢。小概率情形下,如果2022年春菜再次出现歉收,或导致菜价维持高位的时间超出预期,将影响全年通胀形势。

PPI的上升是否会传导至CPI?

PPI方面,从同比看,PPI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统计局称,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03.7%,涨幅扩大2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涨幅在12.0%-59.7%之间,扩大3.2-16.1个百分点。上述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11.38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的八成。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虽然PPI同比涨幅创下历史新高,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没有明显的加速、下游消费品行业的集中度下降,且生猪的供应依然较为充足,PPI上涨难以向CPI传导,PPI与CPI分化的局面还将持续。

国海证券认为,明年一季度前,工业品价格可能仍有上行压力。但与此同时,冬季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在上升,将对居民商品消费产生压制,因此预计冬季PPI对核心CPI的传导仍维持弱势。

PPI与CPI剪刀差继续扩大,说明了什么?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PPI与CPI剪刀差到达12个百分点,比上月增加2个百分点。虽然本月CPI上涨有所加快,但PPI上涨更快,PPI与CPI的剪刀差再创新高。

温彬指出,价格传导仍有不畅,但也要看到食品价格降幅收窄,非食品价格、消费品价格上涨均有所加快,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达到1.3%。总体上看,目前通胀对货币政策的掣肘有限,但国内外经济恢复中的不平衡不均衡因素仍然较多,对政策调控的考验也有所加大。宏观政策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前瞻性和协调性,加大力度提振内需,激发经济增长动力,缓解主要能源品供需矛盾,继续帮助市场主体应对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应对好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等风险冲击。

中银证券称,考虑到北半球秋冬季能源需求上升和全球经济共振复苏带动工业品需求,预计四季度在基数效应影响下,PPI同比增速即便回落也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果PPI与CPI剪刀差能够收敛,则可能出现工业品价格上行向消费品传导的情况,如果收敛速度较慢,则可能持续影响工业企业盈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