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武汉全链条式帮扶大学生创业 优化“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第一财经 2021-12-19 21:35:04 听新闻

作者:周芳    责编:黄宾

本次大赛为优化“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赋能,为武汉高质量发展蓄能,实现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19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卢鹏荐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所创办的武汉鑫融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鑫融新材料”)凭借超高纯半导体材料创新生产技术,在首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上问鼎总冠军,获得50万元的特等奖创业奖金。这是目前国内同类赛事中最高的奖金额度。同时,鑫融新材料还获得创投机构达晨财智5500万元的投资。

赛后,卢鹏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自己早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就一直在为创业做铺垫,但真正开始着手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后,才发现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

“创业初期,没有实验室,就在亲戚工厂的厕所旁,借用一小块空地,放几台设备,既要研发,也要产成。”卢鹏荐说,最难的时候公司账上连一两万元的工资都拿不出来。当时多亏了武汉人社部门一个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奖励金才让企业摆脱了困境。

据介绍,在半导体行业中,芯片是器件的心脏,而超高纯半导体材料就是芯片的地基。但长期以来,高纯度材料市场一直由国外巨头占据主导,处于起步阶段的半导体材料企业想要获得客户验证的机会非常困难。经过长达两年的反复测试,卢鹏荐团队的超高纯半导体材料终于获得了客户的认可。2017年,鑫融新材料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虽然只有10公斤,但打破了我国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的核心原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

如今,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鑫融新材料生产的产品纯度从99.99%~99.999999%,不仅成为国内高纯材料行业出货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并走出国门跻身高纯金属材料国际主流供应商之列。

面向未来,卢鹏荐表示,鑫融新材料计划在3年内登陆科创板,在5~10年内成为国内最优秀的精细化功能材料服务商,用20年时间成为中国的陶氏化学。

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风脉能源董事长叶毅对第一财经表示,鑫融新材料坚持十几年,通过高纯度半导体材料来做进口替代,真正解决了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也代表着武汉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水平。

据了解,本次大赛立足“创产”结合、重视项目转化落地,聚焦武汉市“965”产业集群,按骨干产业和人才分布的城市布局,分设文化创意、时尚设计、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文娱产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农文旅产业和高新产业等九大赛道,分别落户江岸、江汉等七个城区和武汉经开、东湖高新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共吸引了22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了报名参赛,最终有33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进入总决赛的33个项目质量都非常高,不仅有核心硬科技的先进制造项目和大健康项目,也有提炼武汉地域文化的优质文创项目,还有高科技人员真正投身农业的乡村振兴项目,这些项目既能代表国家政策的导向,未来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也能代表武汉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底蕴和实力。” 叶毅说。

人才资源是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集区位、人才、产业、科教等优势于一身的特大中心城市。据统计,武汉人才总量超过285万,除了81名两院院士,还有655名国家级重点领军人才、690名省级专家以及8000多名市级专家人才。

2017年,武汉提出“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不到3年时间便实现目标。2017年以来,武汉已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2017年至2020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39万人,其中落户大学生64.6万人。

人才资源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武汉建设“五个中心”的“硬核”底气。“引得来、留得住”,如何实现“撒下一粒种子、长出一片森林”的裂变效应?今年以来,武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级政府、猎头机构、企业联合引才动作不断,让市场活起来、人才动起来,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比如武汉人社部门优化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21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事项,进一步精简材料、简化流程,对大部分事项实行网上申领、网上办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帮扶服务。

成立不到半年的武汉人才集团,根据“产业地图”绘制出产业所需的“人才地图”,按图索骥,帮助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高端人才220余人。

为构建“人才金字塔”,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光谷人才11条”、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设立10亿元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制,建立符合人才发展成长规律的工作体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的工作方法。

叶毅认为,本次大赛为优化“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赋能,为武汉高质量发展蓄能,实现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