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农村如何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财经 2021-12-29 14:47:15

责编:王艺

“农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不是孤立地发展农业,而是农业跟上下游和产业链的共性发展。”盛誉说,“更多需要增强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提升农业发展对经济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农产品通过价值链增值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对农业回馈的过程。”

根据去年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已经远高于国际平均400公斤的水平,实现了口粮安全的绝对保障。但与此同时,未来农业发展也面临来自生产、消费和市场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比如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水土资源的约束和环境污染、以及小农与大市场不匹配等困境。

十九大以来,相关规划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在盛誉看来,要实现农业农村转型,重要的仍然是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农民增收双目标的共同实现,让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回馈到农村。

“农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不是孤立地发展农业,而是农业跟上下游和产业链的共性发展。”盛誉说,“更多需要增强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提升农业发展对经济总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农产品通过价值链增值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对农业回馈的过程。”

Yi:YiMagazine

S:盛誉

Yi:自1978年以来建立的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农业单一粮食生产结构的一系列改革,主要成果是哪些?为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S:有三个大方面的成果,第一是农业的总产出增长,概括来说,我们成功实现了用全球5%的淡水和8%的可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上将近18%的人口。

第二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朝向高值高质方向转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从1978年到现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年均增长率是2%左右,但副食品,特别是蔬菜、水果、肉类的增长达到了5%和7%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在推动农业保供问题上,质量的提升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我们原来号称10亿人里面有8亿农民,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农业里留存的劳动力仅为2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6.1%。相当一部分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工业化以及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农业发展背后的决定因素包括:一是制度创新,从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到逐步融合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始终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技术进步,过去4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6%,贡献了农业产出增长的将近60%;三是市场化改革,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四是在改革中后期不断增加的公共投资,特别是公路基础设施、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既是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回馈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这个过程有效地把黄季焜老师说的四个要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在不同时期通过有效方式组合起来,次序性做选择,是中国独创的方式。

Yi: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有了大步跨越,但仍然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农业产业竞争力弱、盈利难。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S:农业农村转型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农业生产效率要持续稳定提升,这里就包括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前者代表技术,后者代表收入)。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一直在讲,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利用农业来反哺工业,进而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我们1970年代以前,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发展模式。但现代经济转型理论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意义更加重大,如果没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二是劳动力和人口的结构性转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异必然会推动农业劳动和农村人口向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转移。但是这一城镇化的过程如果不能带来稳定的城市就业创造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步提升,就会导致劳动力和人口结构转型的停滞不前。在非洲、南美洲和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移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游走;停滞的农业生产效率导致粮食价格一路上涨,争夺工业发展的资源,进而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这也通常被学术界称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贫困陷阱”。

在过去4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提升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双目标,成功的克服了“贫困陷阱”的问题,但离实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即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力的趋同,和城乡收入的均等化)还有相当的距离。未来,为加快农村转型:一方面是如何激发农业农村内部的潜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业朝向提质增效的方向转型;另一方面是将城市的发展反馈回农村,支持和带动农业农村的转型。这种城市对农村的回馈不仅仅是原来说的扶贫和社会保障这些东西,而是要改变思维着眼农村的长期发展,通过对农村增加生产性投资,提升包括农业技术、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村能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新的动力。

Yi:城市回馈农村的方式有哪些?

S:一是政府的公共投资,比对公共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二是通过加强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促进私营部门对农业的投资。三是通过城市部门研发投资和跨界技术的发展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乡村振兴理论里最核心的其实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核心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气候条件、水土环境及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不稳定性,农业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是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在给定技术进步相同条件下我们需要农业中具有更高的人机比例才能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想让每个农民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必须要给他们装置更高的资本,但这恰恰需要一个发达的城市和工业部门来提供。

Yi:中国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农化生产为主,你也在论文里提到过小农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关系?

S:第一个主要矛盾在于生产技术问题。以前我们说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两种生产技术没差别,但现代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密集型,即越是先进技术越需要更大的沉入成本。与大农户相比,小农户采纳先进技术的单位成本就变得很昂贵,所以小农在采纳新技术的时候是存在劣势的。

第二是主要矛盾小农户很难有效对接市场。因为小农都是零散决策,当市场出现价格波动时没办法对市场波动做出理性的反应。比如去年价格高,就冲进来生产,结果就会是生产过量,导致价格走低。

第三是小农缺乏与上下游产业的稳定对接能力。农业全产业链效率的提升需要建立在稳定的供应链上。举个例子,一家牛奶加工厂需要一年四季稳定的鲜奶供应,才能使自己的机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并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但考虑到饲料在不同季节的成本,小农户会增加夏季的鲜奶供应而降低冬季的牛奶生产,从而提高利润。但一年四季不稳定的鲜奶供应将会伤害牛奶加工厂的利益,降低农业全产业链效率。

我们国家在早期也采取很多方式,比如通过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区来把小农户聚集在一起,形成对国际市场的稳定供应。但仍存在很多其他相关问题,比如质量监督、如何制定评价标准,都是小农户跟大市场之间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

Yi:如何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何看待过去对农村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启发有哪些?

S:1980年代以前,因为农户的资本装配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不够,我们曾经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土地整合起来,再来开展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但这样的合作社制度并不成功,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激励相容机制,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好的分配机制激励每个农民够努力工作,这就导致合作社后来的解体,进而被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方式在过去40年也随农业农村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土地制度创新包括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租赁经营、土地合作社、村集体整合承包等等在内的多种农村经营模式不断产生。在经营模式上,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发明和创新,核心是制定一个好的内部风险分担和利润分配机制,解决经济学中所说的“道德风险“和激励相容的问题。比如,正大集团在北京平谷的大型养鸡项目,就通过雇佣当地农民做企业员工的方式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模式—我在你们这租用土地、建好养鸡场并提供技术,你们既是股东也是员工,除了地租收入还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工资收入,相当于是挣两份收入。20年后,如果农民中能培养出自己的经营管理层,他们也可以接管好这个项目。这是企业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好的方式。这里面就包含我们提到的制度创新问题。

Yi: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落实到具体,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S: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农业最早是劳动密集型的,到后来资本密集型,再到农药化肥主导的化学密集型,到今天变成现代农业,以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为发展方向。

从宏观角度讲,发达国家在这一轮发展中,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其前期形成的机械化技术结合得比较好,在生产端应用程度比较高。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不光是中国,也包括印度,数字技术的应用多在销售端,在生产端应用程度相对薄弱。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前期的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程度。这一点上的差距是我们前期发展导致的。

目前,数字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有两个场景的应用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个是应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开展统防统治。但全面使用无人机来替代农民喷洒农药和化肥的实践还存在很多制约。原因一方面在技术的成熟程度(例如,在于风速不一样,装药量不一样,喷洒就不稳定);另一方面在于成本上,例如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小麦开花季节的白粉病,利用无人机深度喷杀需要的成本就高于人工了,其效果也不显著。无人机的优势是快速、大面积的喷洒,比如一个地区在做整个地区病虫害统防的时候,它就非常有用,所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有特定的场景。

第二个是数字技术在高值农业中的应用。比如,现在江浙一带的水产养殖(例如,鱼虾和螃蟹),很多农户都使用了智能化的水养监测器,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的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农户的生产效率。现阶段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高值农业中的成功应用,许多都在高值农业生产中,比如花卉、养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值农业的产品附加价值高使得数字技术的应用获得较好的收益。

当然,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中最广泛的应用还是在销售领域,我们看到电商平台在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农业来讲也是好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数字技术落地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必须以满足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才有市场;即根据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发展阶段去有效的采纳适应性的技术,而不是太超前。

Yi:中国农业转型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S:未来农业会有现代、绿色和智慧三个特征。现代主要是指技术的现代化,包括生物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纳。绿色就是从农业、农产品、农村本身来讲,会从原有的只提供粮食和食物产品的功能向更持续、更绿色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当然农村也可以承载更多粮食以外的、包括自然环境、旅游、文化等功能。而智慧则是现代和绿色的结合。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