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危机,为何他们迎来“最好的一年”

第一财经 2022-01-03 20:17:43 听新闻

作者:缪琦    责编:姚君青

在过去的两年里,病毒经历了数轮变异,全球企业也在波折中寻找生存和更强大的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按下暂停键,但不少跨国企业却在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不管是从市场增速还是全球占比来说,中国的贡献都在显著增加,让公司的业绩超过上一年同期,也超过预期。”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的感受并非个案。卡赫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告诉第一财经,2020年和2021年,卡赫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逆势增长超过35%。

从疫情暴发到全球蔓延,再到经济逐渐复苏,以及随之而来的航运费暴涨、原材料涨价、材料供应紧缺等挑战,在过去的两年里,病毒经历了数轮变异,全球企业也在波折中寻找生存和更强大的方式。

应对供应链危机

“那时候是春节,即使还在假期,我们也马上采取了措施,尽快从国外把货物运进来。为了速度,当时部分进口用的还是空运的方式。”回忆起疫情最初暴发的场景,卡赫中国供应链总监张卫卫告诉第一财经,卡赫一开始是通过加大进口的方式弥补了中国工厂停工带来的市场缺口。由于国内防疫得当,卡赫中国工厂在2020年3月正式开工,并加大了生产,迅速赶回了进度。

对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来说,疫情下中国供应链按下暂停键的影响周期短暂,一直到疫情在全球蔓延,整个供应链受到波及并层层传导,才是真正的考验来临。

让企业庆幸的是,在中国的生产大部分原材料都已实现了本地化,同时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韧性也让首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工厂成为了全球市场的“救星”。

“我们中国工厂85%以上的原材料都是在国内采购的,少部分仍然靠进口,进口紧缺的部分,一方面采取紧急空运和铁路等方式补上;另一方面,则通过国内的研发中心,针对个别紧缺货或交期太长的零部件在当地寻找替代。”张卫卫表示,卡赫在全球有近20家工厂,中国工厂的本土化程度是最高的,由于集团在中国同时设立了生产、研发和销售中心,因此灵活度也最大,让他们在危机中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

霍尼韦尔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中国总裁柴小舟此前也对第一财经表示,疫情期间,几乎每家企业都遇到了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正因为我们拥有很强的本地研发能力,所以可以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用本土的芯片或原材料替代供应链出现了问题的厂商,以确保客户不停线”。

随着中国工厂迅速复工复产并强势支撑起全球市场,卡赫中国在疫情下加大了本地化的生产,也在全球供应链中贡献了更大的比例。张卫卫说,有些在疫情下需求增加的产品原本是在国外生产的,现在也放到了中国生产,开启了更多生产线。

作为德国深度清洁专家,卡赫的工厂较多分布在欧洲,但产能和投资布局,以及更多总部资源向中国倾斜的趋势,在疫情下越来越明显。

唐晓东表示,2020年,该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比实现了40%的增长。他们在中国设立了销售和制造“双总部”,并在2020年增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新建了全自动洗车设备的生产基地,接下来还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总部。

在华外企本地化战略升级

唐晓东是卡赫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职位上的第一个中国面孔。近年来,施耐德电气、贺利氏等跨国科技制造企业的大中华区或中国负责人,都纷纷换成了中国面孔,被视为外企加大中国本土化的信号。在去年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上,在华外企本地化战略升级,也成为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艾周平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是贺利氏最重要也最重视的市场之一,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占集团全球营收的三分之一。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受阻导致缺芯加剧,而贺利氏电子事业部却在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多位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均对这一点感同身受:让全球总部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成了无需过多游说的事。

从进口到本土生产,再到本土设计、本土研发,是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布局的明确规划。这也意味着,外企看重的不仅仅是庞大的中国市场,还有中国研发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力。

“我们将在未来1~3年进一步丰富‘国产化’产品组合,覆盖全业务领域以及包括高端产品在内的全产线。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进博会平台展示的这些明星产品源自中国指日可待!”在第四届进博会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上,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李涛表示,他们正和总部紧密沟通,把一些业务的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同时整合全球与本地资源,在中国布局产品、系统、软件三大中心,以提高本土的创新能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去年11月18日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全年吸收外资将实现两位数增长,能够实现全年稳外资目标。在逆势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外商投资还呈现出外商投资全年先降后升、逐步回稳,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投资来源地保持稳定,以及重点区域支撑明显等特点。

其中,中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成为一大亮点。去年1~10月,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2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3.7%。

伴随着外企本地化升级的,是中国民企的快速崛起。

“得益于公司的战略,我们这几年其实已经把一起竞争的外企都打败了,如今面对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国内的竞争者,他们成本低,反应也快。”张卫卫表示。

迎接竞争的同时,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也让长期扮演领头羊角色的外资巨头,有了更多本土化创新的支撑,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动力去搭建平台、打造生态以容纳更多的中小企业。

“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拥有所有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包括我们。”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表示,打造一个创新体系必须强调开放和透明,才能让更多本土化的企业加入其中且不用担心失去优势和主权,并在平台上获得快速成长的助力,从而促进工业巨头在整体解决方案上的完整性。

企业学会了什么

疫情引发的包括原材料涨价、供应周期拉长、运价连续疯涨等压力,让企业越来越注重本土化,同时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精益化管理的理念被颠覆了。

毕马威去年12月发布的《2022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报告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跨国公司供应链不断加强精益化管理,以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及时性。比如,选取相对少量的供应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通过高效的物流运输降低库存等。这种供应链模式提高了企业效率和盈利水平,但是一旦关键环节供应链因为自然灾害、流行病、社会因素等外部冲击而无法如期供货,整条供应链将面临中断的风险。此次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报告称,在疫情蔓延、供应链受阻、地缘政治多变的背景下,企业也在对当前供应链模式的不足展开反思。企业在关注低成本、低库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整个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强调在未知风险发生之前做好事前应急准备。

张卫卫表示,疫情下“有货为王”,他们也开始重新考虑库存管理和成本之间的平衡,“适度的库存是需要的”。

对中国外贸制造企业来说,“现货”和“快反(即快速反应)”,也成为他们吸引全球生意的优势所在。而在外贸火爆的窗口期,企业在“双循环”格局下内销和外贸并重,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也是在疫情下加速的趋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