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减排“牛鼻子”:工业园区怎么减少碳排放

第一财经 2022-01-04 11:44:45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秦新安

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1%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1%,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要牵住的“牛鼻子”。

在最新一期《中国环境管理》上,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建议,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形成碳核算统计标准,并搭建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平台,主要着力点应放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挖掘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上,并推进第三方治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吕军介绍,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国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动力,是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载体。

但同时,工业园区也是资源能源集中消耗的大户,是工业污染集中排放,尤其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新污染物质集中排放的场所,已成为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主战场。

陈吕军等研究人员的调研发现,我国工业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发展阶段各异,中小规模园区数量多,园区对碳达峰的内涵认识上还不统一,存在排放总量控制、套“紧箍咒”的顾虑;园区产品种类门类多、规模技术差异大,更新迭代快,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多样,开展精细化减污降碳面临多对象、多层级、多主体等复合型技术难题;园区面积范围口径多样,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现象多见,导致碳核算边界范围不统一。

陈吕军说,由于工业园区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的统计单元,实际工作中统计口径多样,缺乏边界清晰、标准统一、可靠透明的数据基础,导致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不统一,绝大多数园区碳排放底数不清。

国家高新区2015-2019年能耗强度变化 资料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图为某省长江沿岸的一个工业园区。摄影/章轲

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周力也反映,园区的实际开发和管辖面积往往超过名录中核心区的面积。在碳排放核算中,与园区外部输入的电力、热力等二次能源消耗相关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此外,高新区定量化、精细化减污降碳协同,面临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多系统融合等复合型技术难题。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最新调研也发现,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的差异很大,部分省级园区乃至国家级园区还面临生存发展危机;园区间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剧,小规模园区生存发展难度加大;园区内企业间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小企业提升难度大;许多园区企业间上下游合作仍较弱,且同质化竞争多见。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田金平说,一些园区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仍较落后,“区域资源—产业—环境问题”之间的锁定效应越来越强。

“双碳”目标下,工业园区如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陈吕军认为,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家级园区要率先行动,建议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时,重点从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处置三大主要排放源进行核算,逐步完善深化园区碳核算体系,构建园区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陈吕军表示,工业园区传统的第三方治理亟须突破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瓶颈,以应对“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管要求,突出系统优化、资源能源双控、排放提标、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

周力认为,当前主要着力点仍应放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上,通过实施基础设施绿色化、加强环境治理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巍等研究人员建议,完善工业园区现有的能源统计系统,尽可能涵盖工业、建筑、第三产业、生活、公共建筑等绝大部分能源活动,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及数据库,将“双碳”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