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做好“十四五”稳就业

2022-01-26 17:47:29

作者:姚凯    责编:张健

在积极加强体制内就业的同时,《规划》提出要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就业,壮大乡村就业内生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就业发展新理念,加快构建就业发展新格局。从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可以看出,就业优先战略与高质量就业是《规划》的主要价值导向,我国要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发展格局,必须以高质量就业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

《规划》指出促就业要瞄准重点群体,分类指导,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基数最大、最具潜在价值、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基础性人才群体,其就业受到广泛关注。《规划》第十条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同时《规划》指出要根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科学规划,通过整合产业、市场、渠道、政策、技术等多种资源,分类指导、跟踪帮扶、错层次支持,实现重点突破,这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聚焦就业难点,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强调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规划》在总结“十三五”就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着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传统的人才培养制度与新时代经济结构、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环境因素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被动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东西部地区就业不均衡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面对上述态势,《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特别强调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通过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

充分扩大就业需求,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规划》从需求端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就业扩容,通过强化消费、投资、贸易“三驾马车”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并具体对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具体领域的扩大就业系统地提出了有力的举措。在积极加强体制内就业的同时,《规划》提出要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就业,壮大乡村就业内生动力。

积极培育大学生就业新动能。大学生群体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数字经济的适应性和工作的自主性有较高的偏好度。《规划》从就业工作的长远出发,重点提出了数智时代发展数字经济及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就业市场、就业业态;积极开发新职业,发布新职业标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平台型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发展。

强调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我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规划》重点就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全面升级大学生创业服务等方面给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通过充分赋能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并进而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乘数效应。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抓手。《规划》要求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劳动者队伍。在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和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等方面的一系列建议。

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和赋能体系。《规划》着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出要健全校内外资源协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多渠道政策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乘势而上,着力促进我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是模式创新,实现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动态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需求侧和供给侧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失衡,与社会需求脱轨,如许多学校热衷于设立法律、金融、财务会计等热门专业,但或者市场上存在过剩现象,或者由于专业领域口径过宽,在大学阶段有限时间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二是随着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市场上出现的新职业如大数据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十分短缺,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上述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比如围绕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食品安全等产业出现的新的职业岗位需求,经常出现巨大的人才短缺现象。三是地域就业机构失衡,就业市场求人倍率差异很大,一线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出现了人才内卷现象,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众多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在需求侧改革方面,要进一步通过扩大内需战略实现就业扩容,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和智力优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同时,要通过改革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设置机制,使其能够及时根据就业市场的价格和需求信号调整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结构和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通用职业能力和技能培训,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动态平衡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质性作用,在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结构和更新改革教学内容时充分参考产业专家意见,鼓励校企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引入企业教师参与共同教学,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就业顾问,综合提升高校教学的专业化、素质化和产才融合水平。

二是动力激发,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创造就业新动能。通过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和培育持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从根本上促进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就业吸纳能力方面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扩大内需,通过产业升级、产业优化和产业政策促进高质量就业。要围绕经济和产业发展精准做好就业推动工作,对于高科技企业、文创产业、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等加大市场性就业的力度;鼓励围绕网络直播、线上学习、网约车、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及平台型就业、线上线下融合等新的就业形态积极推动就业岗位供给。在就业新动能方面要紧密围绕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新职业标准创新、就业形态创新、就业渠道创新,规范和发展灵活用工和平台就业管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新的空间和活力。同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数智时代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商业模式并使之成为新的就业动力源泉,通过引导和培育高质量创业进一步放大就业的倍增效应。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改革,着力克服教学滞后于经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影响,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动态掌握社会人才需求,并做出科学的研究分析和预判,及时调整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三是赋能发展,加强就业服务和赋能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执行系统面临的种种问题,打造强有力的服务和赋能体系。着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围绕大学生就业过程和就业效果,不仅要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培训,而且要注重招聘成功能力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功率。着力就建设高标准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学系统地导入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分阶段、个性化和系统化地进行职业发展定位,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四是强化治理,构建科学的就业治理体系。我国大学生就业作为规模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还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力量。未来理想的大学生就业治理体系中,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通过高校提升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就业主体作用;社会中介组织的价格发现和就业网络搭建作用;要建立遍布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库和交易平台,建立大学生人才码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高校应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与用人单位共建大学生就业平台,深化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学生和用人主体之间供求信息的及时准确对接。

(作者为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