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说好”的盈利呢?长视频集体进入“搞钱”时代|一佳之言

第一财经 2022-03-08 16:56:42 听新闻

作者:刘佳    责编:宁佳彦

为什么长视频终于“卷不动”了?

视频行业的盈利是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

2010年时,爱奇艺CEO龚宇曾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乐观地预计,2012年有望实现单季盈亏平衡,2013年实现全面盈利。同一年,他的竞争对手优酷CEO古永锵在上市后对记者说,盈利时间表已掌握在自己手中;当时还没有被优酷合并的土豆CEO王微则说,争取在2010年实现盈利,“如果不行的话,2011年年初也差不多”。

12年过去了。视频行业在经历了一系列兼并整合之后,古永锵离开优酷做回了投资的老本行,土豆创始人王微成立追光动画,龚宇成了视频行业创始人中少有的留到最后的那个。但除了优酷在2013年第四季度有过短暂盈利外,长视频行业已经经历了长达12年的亏损。

今年,几乎从未实现盈利的长视频宣布停止内卷、要“搞钱”了。在公布了总营收306亿、净亏损62亿的2021年报后,龚宇表示长视频行业已经进入转折点,新阶段的特点就是追求效率、追求减亏,最终追求盈利,而不是之前的追求市场份额与高速增长。他给出一张明确的盈利时间表:在2022年全年实现non-GAAP运营层面盈亏平衡,并尽快实现季度non-GAAP运营层面盈亏平衡。

紧接着,B站董事长、CEO陈睿在电话会议发布“反内卷”宣言:“每家公司的成本投入,包括市场投入、人力成本等方面,以前内卷得很厉害,但是今年我认为内卷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缓解,我们也会借此机会控制支出,降本增效,把不该花的钱都控制住,同时该花的钱的效率提得更高。”B站CFO预计,公司将于2024年实现non-GAAP盈亏平衡。

更早之前,阿里巴巴的2022财年Q3财报显示,优酷日均付费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4%,同时亏损同比收窄。收窄的原因是“对内容及制作能力方面进行审慎的投资,持续改善营运效率”。

腾讯视频尚未对外透露降本增效信号,但是去年已宣布会员费涨价,业绩预计此后每年涨价或成视频行业常态。

和12年前相比,为什么这一次长视频终于“卷不动”了?

各家2010年前后第一次立出“盈利flag”时,正值移动互联网流量经历爆发式增长的开始,换句话说,当时大家正处于投入期而不是回报期,此后一段时间还试图抢占互联网电视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各家不断加大的版权投入,成本压力不容小觑。一个例子是,2013年视频网站花费600万元能够买到头部卫视一年所有非独播的综艺节目,但一年后仅一档综艺一季价格低则600万,高则上千万;最疯狂时,有视频从业者对笔者透露,甚至要随身带着企业公章去谈版权当场签合同,争抢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也因此,包括优爱腾在内的各家长视频,将上亿资金花在购买综艺和自制上。显然,这些高投入并没有成正比例的规模性的产出。不过,也有一些变化已经发生:不同于12年前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会员收入近年来已经能够占到长视频营收的半壁江山。

但盈利的痛尚未解决,新的竞争对手又出现了:靠二次元、亚文化圈层起家的B站加速出圈,还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把碎片化时间花在抖音、快手等迅速崛起的短视频平台上。尽管长视频平台也试图打造自己的短视频业务,但二者显然并非同样的运营逻辑,市场上也几无水花。

除了应对短视频冲击,长视频行业自身也有包括“内容注水”、“唯流量论”等问题,更有用户已经习惯倍速看剧,对注水影视作品不再买单。

从全球流媒体趋势来看,Netflix的盈利让长视频行业看到了盈利的曙光;而从宏观环境来看,通胀加息周期叠加战争,资金避险情绪高,资本无疑更青睐那些减亏或盈利的企业。竞争对手短视频正处风口,人口红利消失,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又12年没有盈利的视频网站,需要讲出“新故事”。

尤其从用户和会员规模来看,和疫情刚刚暴发时相比,当时短期内各家大幅拉升用户活跃度、会员订阅数等指标,但现在无论Netflix还是国内的优爱腾,都面临着用户规模被提前透支、付费用户下滑的挑战。

在视频行业营收模式结构不发生巨大改变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盈利目标,开源节流势在必行。去年冬天,爱奇艺已经通过裁员优化组织结构,解决与人相关的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B站管理层也表示今年员工数增长会非常有限;在内容控制上,无论是采买、制作还是运营环节接下来都要做更加精细化的选择;此外,技术手段或将在提高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程度、降本增效上发挥更大作用 。

“搞钱”口号喊得响亮,对各家而言,无论降本增效还是会员费涨价,只是解决了成本问题中的一环。放弃低俗迎合、唯流量迎合,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才是长视频的核心的竞争力。而除了已有业务之外,未来视频网站想象空间在哪儿?或许资本市场还需要更多新故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