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五大因素引发外资购债放缓

2022-03-09 17:30:18

作者:明明    责编:张健

2022年外资对中国债券摇摆不定,客观受年初央行降息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影响,外资持债规模同比增速放缓,主观方面由于俄乌危机,境外机构对俄罗斯乃至新兴市场资产避险情绪增强,甚至不排除影响对中国境内债券持仓。▍主权信用利差和人民币汇率双重因素使外资减缓购债。利率债方面,2022年1月,外资持有境内利率债规模为36042.84亿元,同比增速为21.80%,增速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值。持仓结构来看,1月外资偏好记账式国债,持仓规模达25188.90亿元,占持有利率债的69.89%,比例较12月增加0.78个百分点,而持有政金债比例为29.79%,较12月下降0.78个百分点。

2022年外资对中国债券摇摆不定,客观受年初央行降息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影响,外资持债规模同比增速放缓,主观方面由于俄乌危机,境外机构对俄罗斯乃至新兴市场资产避险情绪增强,甚至不排除影响对中国境内债券持仓。但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南北相通”双剑合璧和债券发行注册制的深化改革,债券市场进一步走向开放,而随着未来金融市场基础制度的持续完善,将逐步吸引外资参与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我们认为境外投资者将继续关注中国经济基本面指标切实修复与否,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与节奏、美联储加息缩表预期、俄乌和谈结果以及境内市场信用风险释放情况,以调整下一阶段对境内市场投资策略。

热点观察:

2022年2月19日,证监会召开2022年债券监管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债券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扩大开放。注册制或将推广至全债券品种,预计短期内信用债发行门槛将降低,发行周期将缩短,供给数量将增加。本次注册制改革亦为本轮“宽信用”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预计未来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将得到缓解,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后续配套政策和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情况。随着债券发行注册制全面深化改革,未来信用债信息披露将更加公开透明,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发行主体信用资质,外资或将更加关注境内信用债市场投资机会,提高信用债配置比例。

主权信用利差和人民币汇率双重因素使外资减缓购债。

主权信用利差和人民币汇率是影响外资购买境内债券的重要因素。1月17日,央行宣布分别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0个基点。叠加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联储加息脚步预期加快的影响,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大幅收窄,导致外资减缓购债。同时考虑人民币汇率指数处于历史高位,不排除“宽信用”政策背景下人民币贬值,导致外资回流,增持境内债券同比增速放缓的可能性。中债口径下,截至1月底,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规模达37335.04亿元,环比增长1.36%,同比增长为22.14%,同比增速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值;上清所口径下,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规模达3361.52亿元,环比增加5.06%,较2021年12月有所回暖,持有总量同比减少20.11%,与2021年12月相比,同比增速继续下跌;合并口径下,外资合计持有境内债券40696.57亿元,环比增加1.66%,同比增长17.03%。

境外投资者更偏好记账式国债和同业存单。

利率债方面,2022年1月,外资持有境内利率债规模为36042.84亿元,同比增速为21.80%,增速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值。持仓结构来看,1月外资偏好记账式国债,持仓规模达25188.90亿元,占持有利率债的69.89%,比例较12月增加0.78个百分点,而持有政金债比例为29.79%,较12月下降0.78个百分点。

信用债方面,1月外资持仓信用债共计4333.22亿元,环比增加6.10%;其他类债券规模为2019.84亿元,占外资持有信用债规模的46.61%,百分比较12月增加2.57个百分点,其中同业存单占其他种类债券的79.73%,占信用债34.39%;中期票据持仓规模为1132.55亿元,环比减少1.22%,占信用债规模的26.14%,百分比较12月减少0.95个百分点。

债市策略:

基准层面,信用风险缓释,经济整体回暖,但局部压力犹存。稳增长的政策力度仍在加强过程中。预计短期内市场将更多关注宽信用的效果,基准震荡概率较大,同时由于中美利差的压缩也会导致境外资金持币观望;对于信用方面,基准震荡过程中票息吸引力增加,相比较年初以来高等级中长久期策略,我们建议年初尽量增厚收益,高等级拉长久期和高票息短久期双轮驱动预计将成为2022年以来多数机构首选。板块方面,由于常规煤钢利差已度过显著收缩周期,城投与地产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收紧趋势。在基建蓄力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关注银行资本债跌幅走势、专项债释放节奏、地产修复前幸存的龙头民企以及城投尚存价差的区域。

风险因素:

央行后续货币政策超预期;美国通货膨胀继续加剧;金融数据和实体经济状况低于预期;风险事件和再融资环境恶化导致外资流出;国际政治形势紧张等。

(作者为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