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李药业一季度扣非净利同增47%,市场关注“以价换量”后续影响

第一财经 2022-04-28 11:34:34

作者:俞晟麒    责编:黄宇

甘李药业(603087.SH)4月27日晚间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及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12亿元,同比增长7.44%;实现归母净利润14.52亿元,同比增长18.04%。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25.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幅仍达47.57%。

从一季度业绩来看,公司短期增长强劲,集采大幅降价赢得市场的同时会否令利润承压仍有待观察。此前在2021年11月的第六批国家药品集采(胰岛素专项)中,甘李药业凭借激进报价策略(平均降价65.33%)中标近1600万支,三代胰岛素采购量需求占比增至14%左右。

胰岛素主业毛利率持续高位

报告期内,公司生物制品(制剂及原料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5.43%,占公司营收比达到96%。

胰岛素制剂作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毛利率自公司上市以来一直维持在90%以上。公司主打产品“长秀霖®”销售增长稳健,目前该产品在国内长效胰岛素市场中约占34.6%份额;新品锐秀霖和锐秀霖30作为目前仅有的国产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产品,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96.97%。

公司胰岛素原料药业务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毛利率水平相对制剂更低,导致公司生物制品业务整体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再下降了0.89个百分点,为90.71%。

生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胰岛素制剂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3635万支和3365万支,同比增长18.53%和12.73%。按照招股说明书,公司拥有胰岛素制剂产能0.9亿支,目前产能利用率已超过40%。在此基础上,公司正进一步加速产能扩建,报告期内,多项工程持续推进,公司在建工程期末余额较期初余额增长255.60%。其中,北京总部制剂产能扩建项目有望在2022年投产,届时公司胰岛素制剂产能将达到2.8亿支,短期内不会出现满负荷生产的情况。

研发方面,2021年,公司研发项目累计投入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7%,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5.21%,在同类型企业中排名首位。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00%;资本化研发投入7477.03万元,占研发总投入的13.61%。

在研产品方面,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下发的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此产品如顺利上市,将会使中国成为自主掌握四代胰岛素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集采激进降价争夺市场份额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超重人群增加影响,2015-2019年国内胰岛素市场规模CAGR达到14%,远高于同期全球增速。

东方证券认为,随着国内糖尿病患者群体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对胰岛素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到2030年,我国胰岛素总体市场空间将超过500亿元。

目前国内胰岛素市场依然由外资占据大部分份额,仅诺和诺德、赛诺菲和礼来三家就占了全国胰岛素近八成市场。根据通联数据Datayes!,截至2020年,国内胰岛素销售额最大的仍是诺和诺德,销售了135亿元,占了全国的近一半(47%),其次是赛诺菲、甘李药业和礼来,分别销售了54亿(19%)、38亿(13%)和26亿元(9%)。

不过随着我国胰岛素集采的持续推进,国产胰岛素价格优势逐渐显现,根据2021年胰岛素集采中标情况,多数国产企业的降幅力度大于外资企业。在六个采购组中,有五个组的A1类均由国产企业占据。其中,甘李药业凭借激进的报价策略使所有6个竞标产品全部中标。

公司主打的三代胰岛素产品目前在全球范围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三代胰岛素价格较高,且进入市场较晚,目前市占率相对较低,二代胰岛素仍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不过,通过此次集采数据可以发现,三代胰岛素需求量为1.24亿支,占比约56%,明显高于二代胰岛素的9000万支。同时,通过集采使得三代胰岛素价格大幅下降,已基本与二代胰岛素持平,或将加速其在国内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公司也借此机会直接从外资企业手中获得了可观的分配量,市场份额达到14%左右,在国产企业中占比份额最大。

通联数据Datayes!显示,此次集采中,甘李药业中标产品的平均降幅达65.33%,远超国内同行,获得的基础量为1596.59万支,占公司2021年制剂总销量的47.45%。

由于胰岛素产品占公司营收比超过96%,如此大幅降价在为公司赢得市场的同时,是否会给营收业绩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从一季报来看,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增幅仍近50%,降价影响暂未显现。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