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何扭转“需求收缩”的局面?

2022-05-13 14:59:57

作者:李迅雷    责编:高雅

按照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因为二季度经济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如果坚持目前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二季度应该能够把疫情控制住,生产经营活动会逐步恢复正常,这样的话今年下半年经济有可能会显著上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这样的GDP增速低不低?从一季度表现来看,全年5.5%的增长目标如何实现?

4.8%这一增速超过分析师们的前期预测值,对全年5.5%的目标来说是偏低的,要实现这一目标的话,后面三个季度的增长就必须有一个显著的上升。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疫情、没有俄乌冲突的话,今年的经济会是前高后低的走势, 5.5%的增长目标也是能实现的。但是现在有了俄乌冲突和国内疫情的多点暴发,影响到一些经营和生产活动,导致我们实现5.5%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我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应该会显著好于上半年。因为二季度经济受疫情影响更加严重,如果坚持目前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二季度应该能够把疫情控制住,生产经营活动会逐步恢复正常,这样的话今年下半年经济有可能会显著上升。所以此前我们预期今年的经济走势是前低后高,现在来看可能会变成前更低后更高。

是否有必要将二季度的增速提上来?

客观来讲,预计二季度的增速应该会比一季度略低一点,因为考虑到疫情的因素,当然不会低很多,因为去年二季度的基数并不高。而且,经济政策的效果有滞后性,不是说政策一开始执行就立竿见影,比如基建投资,一季度政策发力,见效也要等到三四季度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是“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不是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所以我认为,不要把GDP增长目标这个数据看得太重。到2035年之前平均每年的GDP增速在4.6%-4.7%之间,大概就能实现2035年的目标。

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月出现下滑,在三大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在3月份双双走低,基建投资增速则在3月份延续回升态势。我国的基建投资空间是否充足?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有多大?

基建投资能够起到一定作用。过去在三大类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是最高的,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再次是基建投资,长期以来都是如此。因此,单一靠基建投资让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升也不现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要抓住“有效投资”,我认为指的是乘数效应比较高的投资。现在的基建投资里有一些民生工程,比如农田水利的建设、城市管道的更新换代等,这些项目对于老百姓是有好处的,但并不会带来很高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所以,基建投资有效的关键是乘数效应要高,要能够传导到其他相关的行业去。总的来说,不要对基建投资给予过高预期。日本当年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也大力发展基建投资,高速、铁路、大桥、隧道、机场等建了很多,但并不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最终还是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我们也不能把基建投资看成稳住经济的万能钥匙。所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有效投资”,并不是为了稳增长而去盲目投资,没有什么好投的硬要投,这样就是浪费钱财,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也增大了债务压力,所以,基建投资也要提高它的效能。

乘数效应高的投资具体包括哪些?

比如新动能方面的投资,包括新能源、5G、特高压输变电,还有东数西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的乘数效应会高一些。

加快开展、超前开展基建投资的过程中,是否会衍生出地方债务上升的问题?

地方债务水平和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确实是一个约束条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都是偏高的,如果为了稳增长而快速开展基建,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要看项目投下去能否产生现金流,如果投下去连利息都支付不了,那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关键还是要看投的是什么。去年很多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资金没有用完,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好项目。现在投资的核心在于项目,钱是有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好项目。

为何出现有钱但是没有好项目情况?

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过去的基建投资回报率较高,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现在不一样了。比如,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是全球第一了,现在再去修高速公路,修一条亏一条。而且,中国高铁总里程也已经占到全世界的2/3。实际上,中国的基建投资规模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已经是超前的。中国是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前些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80%。我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是偏低的,而我国投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左右。

从经济结构均衡的角度来看,应该降低投资的占比,提高消费的占比?我们现在又面临增长的一些压力,所以重心又回到了投资上?

是的,因为投资多了消费就少了。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中国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依赖于投资。我们的经济现在还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抓手。每个国家的模式不一样。中国是居民储蓄高、消费少,美国是居民储蓄低、消费多,美国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但美国也有它的问题,美国也想搞基建,他们有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但是国会不同意大规模搞基建。在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之下,现在为了救急稳增长,还是得靠投资拉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不得不转型。我国过去依靠投资拉动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能也是全球第一,但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今后,中国企业或国外企业对在中国的投资意愿可能会下降,这种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模式还能不能继续下去?没有一种增长模式是一劳永逸的。

我国今年一季度的消费数据比较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3.3%,其中3月单月社零同比下降3.5%,是这一增速在17个月后再度转负。政策要促进消费应该如何发力?发现金和消费券两种模式能否促进消费?

促进消费的核心是要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单纯靠发钱实际上也提高不了多少。如深圳发了5亿元的消费券,与中国香港700多亿港元的消费券相比,显然作用不大。我国要整体大规模发消费券也不现实,而且发一两次也解决不了问题。提高收入关键还是要通过税制改革。现在我国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收入者交的个税特别少。美国联邦政府税收收入的第一大来源是个人所得税,个税占联邦税收收入比重达到45%,而个税最主要的部分是高收入阶层交的。这是美国政府可以给老百姓发钱的原因,相当于政府把高收入阶层的钱拿过来,发给普通老百姓,这样缺乏储蓄的老百姓有钱了,原来消费不起的人也有消费能力了。与之相较,个税在我国税收中的比重只有7%。这体现出我们还没有做到向高收入阶层进行有效征税,原先的居民收入差距就偏大,个税又没有起到非常有效的调节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只靠给老百姓发消费券,要缩小收入差距的难度也很大。这个问题短期很难解决,只能在长期解决,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中,使得居民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这样的话才能够让消费起来。我们提出的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目标,如果实现共同富裕了,消费也就能起来了。还是要靠长期的改革。如果要发消费券,我认为最好是定向发,但是操作难度比较大,容易引发争议。普遍性地发争议比较小,但会带来比较大的政府支出压力,假设要给14亿中国人每人发1000元,一共是1.4万亿。

从去年到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被着重强调。相比货币政策,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和效果有何不同?财政政策的增量政策工具,可能的选项有哪些?

经济下行时,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货币政策的作用要大。打个比喻,货币政策像一条绳子,要收紧容易,要推是推不动的。而财政政策是真金白银投下去。而且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现在我国降息没有太大空间,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相比之下财政政策效用更强。财政的增量政策工具,如经济下行压力大,可以调整中期预算。现在预算已经确定了,等到中期的时候可以再调整,再追加,比如以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支出。今年的财政支出力度已经比去年有大幅提高,去年的实际财政支出几乎零增长,今年按照预算来看增长接近10%。

我国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是否受到美联储加息的一定制约?货币政策还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我国宽松还有空间,降息比较难,但可以降准,还有再贷款,还有公开市场业务,如通过逆回购来投放资金。这些工具可以发挥应有作用。关键不在于使用哪些工具,而在于资金投放出去之后的效果,企业是否愿意投资扩产,居民是否愿意买房,有信心去扩大消费。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这些刺激不见得非常有效,关键是看居民的购房意愿。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金融体系有非常多支持小微企业的措施,扩大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是在消费疲软的情况下效用几何?

这些措施短期救急是有用的,给企业纾困,解决眼下的困难,但长期来讲,还是回到消费的问题。我在2016年研究过关于国内马桶(抽水式坐便器)普及率的问题,当时发现中国至少有6亿人口未使用的抽水式坐便器。这说明中国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我们现在存在的收入结构问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大约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35%,说明我们的高端消费没有问题。按照10%的人口比例计算高收入人群,也有1.4亿人,超过日本人口规模,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很强,是全球高端消费最大的购买者。但我国的中低端消费水平比较低,增长也比较慢,还是源于我国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到了,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我们的提法都是对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好。

除了疫情等国内因素外,我国还面临着一些外部扰动,包括俄乌冲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收紧、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等。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

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的上游企业是受益的,但是中下游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又很难涨,因为本身国内需求就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我国PPI很高,而CPI不高,因为上下游传导不畅。宏观政策方面,现在是大家都比较关注拉动基建,我觉得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还是不够全面,在促内需方面,基建和消费要一起抓。

如何看待部分东南亚国家进出口正在快速增长?

中国过去两年经济增长势头比较好,主要因为是防疫比较成功,海外订单就流到中国来了。现在的奥密克戎很难防,部分订单又从中国流失到其他国家。要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短期内可能需要承受订单流失的损失,但防控疫情是为了确保长期发展,如果我们防疫成功了,那么订单还会回来。

(作者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内容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