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欧元区5月通胀率再创新高!欧央行内部激辩加息节奏

第一财经 2022-06-01 19:17:12 听新闻

作者:康恺    责编:盛媛

欧元区5月通胀率冲高到8.1%。

欧元区的通胀压力正向多领域蔓延。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欧元区通胀率同比上涨8.1%,再创历史新高。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也由4月的3.5%升至3.8%。

从细分项来看,5月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9.2%,食品和烟酒价格上涨7.5%;同时,工业品价格同比上涨4.2%,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5%。

东正期货资深外汇分析师元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欧元区通胀率主要由能源品种推动,当前该地区核心通胀率走高,说明欧元区通胀走势已形成了一定粘性,这一方面由于能源价格正向下游传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供应链瓶颈问题。

华泰期货FICC组研究员蔡劭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欧元区通胀还是要关注到是否会形成“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目前来看,这一风险尚未形成。”他说。

通胀高烧不退,正为欧央行带来压力

欧元区核心通胀走高

元涛认为,欧元区工业品、服务价格走高,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电价等能源价格正向工业、制造、建筑、服务业等行业传导,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为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压力,使一些工业企业被迫停产。而停产后使得该品种供给减少,进一步推升了其价格。

今年以来,欧洲基准电力价格德国电力价格在Epex Spot交易所的日均价格为179.40欧元/兆瓦时,远高于去年日均价格96.81欧元/兆瓦时。实际上,去年欧洲电价已创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受此影响,在能源密集型产业,欧洲主要电解铝、精炼锌等欧洲化工企业再度被迫削减产能。德国铝业巨头Trimet已因电价上涨减产30%,而美国铝业在西班牙的公司则直接关停22.8万吨产能。

元涛还称,欧元区国家大多是发达经济体,一些制成品自其他国家进口。目前,全球供应链问题仍未有得到有效缓解,也是推高其工业品价格的一大原因。

“没有产品可以幸免。”法国行业制造商协会主席盖里说,“钢铁、木材、塑料、包装部件、能源和运输业的价格都在飙升。棉花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71%。我们已与国外商家重新协商了四次价格,但纺织品价格还是上涨得太频繁太多。”

欧央行的一份报告则认为,近期服务价格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多国的防疫政策逐步放松,促进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回暖。在该行业供给端并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其价格便有走高的可能。

欧洲廉价航空公司易捷航空表示,在截至5月20日的十周内航班的预订量已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欧洲另一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的数据也显示,该公司累计运送乘客数量大幅回暖。

市场研究机构The Air Current则称,目前航空业劳动力仍紧缺。在2022年,就有超过5000名飞行员离开(或被要求离开)航空业。

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莱恩(Philip Lane)近期表示,目前欧洲名义工资的增长相对温和。他预计2022年欧元区工资将同比增长为3%,2023年为2.5%。欧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欧元区工资同比增速仅为2.8%,低于同期通胀涨幅。

欧央行内部激辩加息节奏

通胀高烧不退为欧央行带来压力。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近日在欧央行官网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欧央行将在今年7月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考虑加息。“预计债券购买计划下的净购买将在第三季度早些时候就结束。这将使我们能够在7月份的会议上加息,符合我们的前瞻性指引。”拉加德表示。

不过,目前欧央行内部对加息的路径还存在分歧。欧央行管理委员会中一些较为鹰派的成员呼吁,欧央行应效仿美联储,在7月以较为激进的步调一次性加息50个基点。但包括拉加德在内的一些官员则敦促,欧央行应逐步加息,在7月和9月加息25个基点。日前,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莱恩也表示,不应在7月加息过快,应采取较为渐进的路径。

元涛认为,欧央行目前面对的压力不仅是通胀,还有经济下行风险。如何在治理通胀和稳经济两者间取得平衡,是欧央行内部存在分歧的关键所在。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9国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一季度上升0.2%,低于此前0.3%的预期。 其中,意大利和瑞典第一季度GDP环比出现负增长,法国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为零。

蔡劭立表示,近几个月来,欧元区零售、制造业、贸易等经济各个细分项面临的压力逐渐显露。由于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且俄欧在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制裁逐步加码,欧洲经济下行的趋势较为明朗。他认为,相较于美国,欧洲面临的类滞涨局面更为严峻。

在元涛看来,欧元区当前通货膨胀更多是来自供应端而非需求端,欧央行无论采取怎样政策最后都是作用于需求端。从长远看,只有解决能源及供应链问题,才能有效缓解该地区的通货膨胀问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