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长!重重挑战下,全年目标如何实现

第一财经 2022-07-04 21:35:52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姚君青

虽然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但与2020年相比,我国当前面临的微观基础、市场预期、运行模式、外部环境、政策空间等都发生了变化。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3月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对宏观经济正常增长轨道产生一定影响。

站在年中重要时点,二季度经济是否筑底,下半年经济形势怎么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成为近来市场关注的焦点。

业内分析,随着疫情缓和,加上宏观政策全面发力和市场主体修复调整共同作用,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反弹,但经济复苏的力度仍有待观察,很难实现“V形复苏”。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中国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进行扩容和工具创新。

中共中央宣传部日前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针对媒体提问“今年我国能否实现5.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超预期变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更为复杂困难局面,从解决两难多难问题出发,常态化充实完善政策储备工具箱,将根据情况适时及时出台。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长

今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央提前布局实施的稳增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月份经济实现超预期良好开局。

但自3月份国内暴发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下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二季度开始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伴随宏观政策调整及时、靠前发力,目前重点地区疫情得到有效管控,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5月份经济呈现边际改善,主要指标均有所回升。

从近期发布的数据来看,不管是先行指标制造业PMI预期指数,还是需求端的消费、投资、出口数据,以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用电量、城镇调查失业率、汽车产销量等,这些数据都在4月份达到最低点,而在5月份有所恢复。

市场普遍认为,经济最差的时段已经过去,随着近期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宏观政策刺激力度加大,核心经济参数的拐点到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的报告显示,二季度GDP增幅预计为0.8%,乐观情况可以达到1.3%。总体而言,存量政策的全面前置、增量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层层落实、中央政府的强力督导、短期资金和财政的保障以及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能够保证6月份中国经济参数出现快速反弹,并有望在三季度出现全面上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我国经济已有明显改善,但依然面临挑战。就经济发展而言,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总体上已经进入到快速重启阶段。随着疫情冲击的消退,稳增长成为宏观政策的主基调,经济回升态势基本形成。但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仍然面临统筹疫情防控与稳定经济增长存在难度、外部环境制约、需求不足、经济恢复动力变化、市场信心和预期尚未恢复、重点群体失业率上升等多项挑战。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王一鸣说,最重要的是抓住现在的时间窗口的关键节点,把国务院部署的稳经济一揽子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实现二季度增速转正,经济能够稳定在合理区间。

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扩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如今2022年已过半,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面临更大的挑战。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今年GDP将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GDP增幅有望维持在4.6%~4.9%的区间,中值或在4.8%左右。此外,若发行1.5万亿元的特别抗疫国债,GDP增速可能明显提升至5%~5.5%,有望接近或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不同于2020年,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更加需要诉诸于新的需求增长点。

虽然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但与2020年相比,我国当前面临的微观基础、市场预期、运行模式、外部环境、政策空间等都发生了变化。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至少面临三方面不利因素:其一,随着欧美商品消费需求下降,出口面临从中速向低速回落的压力;其二,房地产投资正努力止跌,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当月同比仍然下降7.7%;其三,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增速、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两项领先性指标来看,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已呈见顶迹象。特别是,出口和房地产投资是2021年制造业投资重要的需求来源。

宏观经济的下滑也带来了微观个体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指出,对比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新增资产及贷款期限结构以及居民新增贷款等数据,可以看出,相比2020年,在本轮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对于长期投资、重资产投资、流动性较差的投资,居民对于耐用品消费、负债消费、住房类消费,都变得更加谨慎。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新挑战。二季度经济形势将拖累全年经济增长,相较于2020年,今年我国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及出口方面的发展动力不足,很难实现当年的“V形复苏”。

CMF报告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复苏的支撑因素以及未来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得出的结论是,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的进程将比2020年更加脆弱,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非对称的“W形复苏”的运行特征。考虑到二季度经济增速显著回落的影响,建议坚持全年5%~5.5%的增长目标并追加相匹配的政策力度,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和发挥预期引导作用。

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为保证全年经济目标的基本完成,使中国经济回到健康运行区间,中国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

刘晓光表示,中国经济步入疫后复苏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应当从短期救助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展上,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在快速落实一揽子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战略的同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特殊疫情救助向有效需求刺激转变,从供给侧扶持政策向需求侧扩张政策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下半年政策布局,稳预期是核心,包括保护好产权、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稳定社会对疫情防控政策的预期等。财政政策应成为主要政策手段,可能的工具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普通国债、提前下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等。货币政策需要为财政发力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降息降准仍有空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