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浦东国资新增千亿投资目标不变,资产总额力争达8500亿

第一财经 2022-07-07 21:58:37

作者:一行    责编:刘展超

目前,新区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共计6家,总市值一直在1000亿元上下浮动,资产证券化率23.4%,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截至6月末,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属企业资产总额8270亿元,增长3%;实现投资439亿元,完成全年投资目标的44%;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有所下降。

7月7日下午,浦东新区召开新区政府与市国资委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暨2022年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表示,接下来要咬定年初“四增两控一优化”的目标不放松:即资产总额、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一定增长,分别力争达到8500亿元、900亿元以上、8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进一步增强,年度自筹资金投资1000亿元;经营风险和成本费用可控,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在引领区建设中更好发挥主力担当和示范引领作用,浦东新区的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进一步增强。

2021年,浦东新区区属企业资产、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进一步扩大,实现资产总额8035亿元,营业收入899亿元,归母净利润84亿元,企业自筹资金完成投资822亿元,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7.9%(市场竞争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12.7%),为新区稳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受疫情影响,2022年以来浦东新区区属企业效益指标呈现一定下降,资产总额和负债同步增长,净资产因亏损略有减少。

吴强表示,浦东国资全年计划新增“千亿投资、千万载体”的目标不变。

具体而言,在区域开发方面,聚焦成熟区域更新提质和重点区域、城中村改造加速开发,按计划要完成自筹资金投入570亿元,增长20%以上,金桥、张江等重点区域年度投资要完成100亿元以上。在产业投资方面,要完成投资240亿元,增长25%,其中120亿元投入到区属企业主导开发和运营的17个特色产业园区。在民生保障方面,三分之一国资收益要投入保障基本民生,年度投资力争超400亿元,其中自筹资金190亿元,积极投向供排水、环保、养老、菜场、保障房等公共服务领域。

“国资和国企投资促进工作专班要发挥统筹协调、跟踪推进作用,紧盯项目不放,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挂图作战,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年度千亿投资任务。”吴强表示。

与此同时,吴强提出,下半年各园区开发公司要在招商引资、安商育商、战略投资、产业服务全面升级,成为推动浦东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也要关注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吴强说,也要发挥科创母基金和产业母基金联动效应,创新“产业+基地+基金(直投)”、“房东+股东”等招投联动方式,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深挖硬核科技企业加大国资投资,以资本为纽带广泛集聚硬核科技企业,培育打造产业类国资企业。

7日,6家市属企业与对应合作的6家区属企业的就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张江水泥厂整体转型升级、上海医药大健康创新园等合作项目签署协议,市区国资联动,携手助力浦东引领区建设。

其中,外高桥集团和上药集团计划在外高桥保税区联袂建设上海医药大健康创新园。 “供应链叠加产业链,重构生物医药产业在外高桥保税区的价值链。”外高桥集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勇说。

近日《浦东新区关于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更好服务引领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其中提出,国有资产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年度自筹资金投资、归母净利润达到“万亿、千亿、百亿”能级,净资产收益率等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浦东新区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勇表示,从发展趋势看,万亿、千亿、百亿目标任务有望在2024年全面实现;从发展质量看,提升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实施意见》还提出,浦东新区的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培育形成各1~2家卓越型园区开发企业、一流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投资集团、国有创投集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民生服务企业。16家区属企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争做行业一流、勇当行业标杆。

吴强也表示,要制定实施浦东新区区属企业改革转型“一企一方案”,加快向一流城市综合运营商、卓越型园区开发企业和产业生态组织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转型升级。

同时,《实施意见》也提出,浦东新区的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以上市为导向,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控制1家以上上市公司,力争实现上市公司市值倍增。

王勇表示,目前,新区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共计6家,总市值一直在1000亿元上下浮动,资产证券化率23.4%,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