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动驾驶企业Argo AI裁员约150人,大众汽车新电池工厂动工|第一财经汽车日评

第一财经 2022-07-08 21:03:12

作者:武子晔    责编:唐柳杨

Argo AI在7月7日宣布裁减了约150名员工。

自动驾驶企业Argo AI裁员约150人

据外媒报道,由福特和大众集团投资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Argo AI在7月7日宣布裁减了约150名员工。该公司发言人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本次裁员是“谨慎调整业务计划”的一部分,当前该公司正在为其未来的增长筹划。Argo AI发言人称,此次裁员后,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有2000多名员工。

一财点评:除了Argo AI外,近期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也进行了裁员。此前几年,自动驾驶领域的热度较高,也由此催生了一波招聘热潮。虽然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车企的发展方向,但自动驾驶领域实现商业化并不容易。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和自动驾驶企业进行了业务调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动驾驶领域的热潮有所退却。

 

黑芝麻智能单记章: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是长期过程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CEO单记章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中国车企发展速度领先全球,而本土的供应链体系是支撑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快速技术迭代的关键。“智能电动车现在刷新越来越快,刷新出非常多新的商业价值、新的技术,用户需求越来越明确,法律法规也纷纷出台。在刷新的过程中还受到很多因素制约,技术方面实际上还受到非常多底层的,特别是芯片的影响。”单记章表示,做核心芯片需要解决非常多技术难题,同时汽车对安全要求十分高,相关技术和产品环节绝不能投机,这决定了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黑芝麻智能旗下华山二号A1000系列芯片为例,从确定产品定义到量产上车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

一财点评: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到2025年,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65.5%,中国智能驾驶芯片市场需求将达到1383万片。未来3-5年,智能驾驶迎来高速发展期,汽车行业将迎来巨大机遇。而智能驾驶的技术演进离不开大算力芯片的支撑,只有掌握核心IP才可能对芯片快速迭代。近年来,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该领域的竞争仍然较为激烈。业内认为,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本土企业仍需在技术上进行突破。对于竞争,单记章认为,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不只是拼算力、拼工艺、拼投入,同时拼创新点。黑芝麻智能基于两大自主可控核心IP构建了核心竞争优势,包括车规级图像处理ISP和车规级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NPU,让车辆“看得清”和“看得懂”。

 

高合HiPhi Z盲定价格60~80万元

近日,高合品牌第二款产品HiPhi Z开启盲定,盲定价格为60~80万元。新车定位电动轿跑,CLTC续航里程达到705km。配置方面,高合HiPhi Z采用了自动开闭的对开电吸门,全车拥有32个驾驶辅助传感器,其中包含1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及1个三区脱手检测传感器。此外在HiPhi X上的ISP智能交互灯、PML可编程大灯也出现在新车上,此外HiPhi Z后门处亦加入ISP智能交互灯。车内中控屏则由机械臂和中控台相连,可实现多维度的转动。

一财点评:和高合首款产品HiPhi X相比,HiPhi Z在人车交互、自动驾驶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创新。此外在自动驾驶方面,近期几乎成为新势力车企新车标配的激光雷达也出现在HiPhi Z上。和目前已渐成规模的“蔚小理”相比,高合销售的绝对数量较少,2021年全年销量为4237辆。但值得注意是的,高合单车平均售价近70万元,在配置、设计上,高合两款产品都打造出了较强的未来感,有业内人士认为,和大部分依旧没有摆脱工具属性的智能电动车相比,高合的产品更像是一个大号的智能玩具。

 

大众汽车集团新电池工厂动工

大众汽车集团宣布,首座欧洲电池工厂即萨尔茨基特新电池工厂正式开工。按照大众汽车集团的规划,萨尔茨基特新电池工厂将在2025年投产,投产后年产能为40吉瓦时(GWh),可满足约50万辆纯电动车的生产需求;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欧洲运营6家电池工厂,总产能将达到240GWh。

一财点评: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纷纷建立电池厂,以此把握在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动权。当前,电池在电动车中仍占据了主要成本。为了提升竞争力,大众汽车希望降低电池成本,其在2021年宣布将引入标准电芯,2023年全面铺开。至2030年标准电芯将覆盖集团旗下80%的电动车型,其中磷酸铁锂、高锰、高镍分别对应低、中端及性能车型,而20%非标准电芯将维系高端车型,计划通过“一体适用”的设计及庞大的生产规模,大幅降低电池成本,预计到2030年可以将成本降低50%。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