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成长,资本有为——第一财经·科创板三周年全景报告》重磅发布(附链接)

第一财经 2022-07-22 08:06:26 PDF查看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 杜卿卿    责编:杜卿卿

连续三年,持续观察

2022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第一财经科创研究中心耗时月余对科创板全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深度访谈十余位投行、创投机构负责人,撰写成《科技成长,资本有为——第一财经·科创板三周年全景报告》(下称《报告》)。(点击查看全文)

今日,《报告》重磅发布!从制度演变、IPO、定价、产业集聚效应、成长性、研发强度、二级市场表现、股权投资、投行格局等多维度解析科创板三年来的变化。

自科创板开市,资本市场迈入注册制时代。注册制改革不仅是发行环节的改革,更是资本市场全要素、全链条的改革,带来的也不仅仅是IPO规则的变化,而是市场生态的嬗变。

三年间,注册制改革经验扩至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试验田”效应得到发挥。三年间,大批“硬科技”企业上市,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得以做优做强、发展壮大,加快创新资本形成。

截至7月22日,科创板受理的IPO数量超过800家次,上市公司达到439家,IPO融资总额累计6400.8亿元,总市值约5.5万亿元。今年以来,自然人、机构对科创板的交易占比分别为49.7%,50.3%,机构在科创板上的交易占比首次超过自然人。

科创板也正在从创设期逐步迈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科技、产业与资本趋向良性循环,市场资源向科创领域有序集聚。在此背景之下,股权投资市场“硬科技”产业链积累迎来正面PK,投行也正迈向转型之路,业务向“保荐”环节前后延伸。

第一财经科创研究中心研究员将在8月15日~17日举行的“第一财经2022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对《报告》进行解读。

发行上市:IPO门槛更包容,定价博弈空间放大

科创板的三年,亦是制度不断创新与完善的三年,也带动了A股市场生态的改变。

从刚开始科创板创新设立了注册制审核、上市、发行承销、交易、并购重组、再融资、询价转让等主要业务规则及各类配套业务规则。随着实践的深入,制度也不断完善与优化,并持续创新。

比如,从审核端来看,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行业增加医疗器械,改变了过去只有药品研发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IPO准入门槛相对更包容。

科创板的创新性改革也未停步。今年上半年科创板试点做市商制度正式落地,目前已迈入实操阶段。此举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

来源:《报告》

发行定价是IPO 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成为注册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的一环。在推行市场化定价两年多后,科创板根据实践情况对发行承销规则进行了修订,核心内容在于降低了高报价剔除比例、允许定价突破“四个值”孰低值,拓宽发行人与投行的定价决策空间,也加大了买卖方之间的博弈空间。

自2021年9月科创板新股询价机制优化以来,截至2022年7月8日,共有90家科创板公司完成发行上市, 发行市盈率区间7倍~760倍, 有效报价区间宽度由新规前的不足1%扩大至11%~187%。 从上市后走势看,90家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涨跌幅中位数12.08%,部分公司上市首日出现“破发”。一二级市场价差大幅收敛,机构“打新稳赚”“新股不败”等现象正在逐步打破。

以近一年上市的科创板新股来看,截至2022年7月10日,上市首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的股票有37只,其中2022年4月份上市首日便破发的最多,达到13只;其次为2022年3月份,有8只;2021年12月份有5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

来源:《报告》

上市公司:“硬科技”显现,业绩中枢上移

从科创板正式开市的首批25家上市公司,到如今的439家公司,科创板的上市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大,地域及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成长性方面也有所分化。

截至2022年7月22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439家,IPO融资总金额6400.8亿元,总市值约5.5万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上交所科创板募资金额首次超过主板。

地域上,开市三周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聚集在苏、粤、沪、京、浙。以截至7月10日的数据来看,43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自21个省市地区。其中,江苏的上市公司最多,达到82家, 占到总上市数的18.85%;广东省以70家次之;再者便是上海、北京,分别有65家、59 家;浙江省上市公司数量为37家;山东、四川、安徽、湖南、陕西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9家、17 家、16 家、12 家、11 家;剩余的11个省市地区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则均在10家以下。

其中, 长三角区域的科创板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市值方面,都占据了科创板半壁江山,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最活跃的区域。

来源:《报告》

科创板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很明显,“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截至7月10日,435家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独占鳌头,有161家,占比37%;其次为生物产业,有92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76家,新材料产业有55家;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相关服务、数字创意产业分别有22家、17家、6家、5家、1家。

来源:《报告》

成长性方面,科创板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度~2021年度,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15.51%、36.86%;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59.13%、75.89%;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42.70%、73.79%。

细究到具体公司的业绩则有所分化。比如:2019年度 ~2021年度,有24家公司连续3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不断递增同期;也有79家公司增幅逐渐递减或者降幅不断扩大,至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这是“硬科技”公司一大重要的体现。

截至7月10日,435家上市公司中有348家公司在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的研发支出呈递增的态势,占比 80%。这其中,有41家公司 2021年度的研发支出较2020年度的研发支出增加逾1倍。

二级市场:股价三七分化,估值处于相对低位

三年期间,科创板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逐渐出现分化,有些公司上市之后震荡上扬,而有些公司则上市便是高光时刻,此后震荡下行。

整体股份呈现三七分化。截至7月10日,435家上市公司中,有135只股票上市以来股价呈涨势,占比31%;300只股票上市以来股价处于跌势,占比69%。

科创板开板至今,估值已经历了几轮变迁,目前已处于相对低位。根据 Wind 数据,2019年7月22日至2022年7月10日期间,以整体法计算每年的科创板市盈率(TTM),2019年底~2021年底市盈率分别为56.83倍、104.73倍、70.71倍,2022年7月10日市盈率为55.94倍。

来源:《报告》

以科创板开市以来每月的市盈率情况,有6个月的市盈率超过100倍,均来自于2020年,其中2020年7月处于最高峰,达到164.73倍,最低的是2022年4月,为43.52倍。

板投资者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今年以来,自然人、机构对科创板的交易占比分别为49.7%,50.3%,机构在科创板上的交易占比首次超过自然人。

其中,公募基金交易占比为9%,高于主板,较2020年、2021年分别增加3.7个、0.9个百分点,公募基金成为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投资的重要渠道,从科创板ETF 来看,自然人持有占比55%、交易占比48%,远高于其他主要宽基指数ETF。

同时,科创板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科创板一级市场初步询价和战略配售上,截至7月8日,科创板已上市的435家公司中,共35家QFII参与新股询价并获配,获配股数共4533万股,获配金额9.59亿元。 二级市场上,今年以来,科创板外资机构交易占比9%,较2020年、2021年分别上升7个、2个百分点。

除上述数据观察外,《报告》还梳理了三年来投行和创投机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的变化,对最新的行业生态作出描述。《报告》发现,新的行业生态正在形成,机构正步入与以往有明显差异的竞争格局。

更多内容请下载《报告》全文。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