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融资受阻创新药企现金流紧张 CXO景气承压?

第一财经 2022-07-27 13:37:46

作者:俞晟麒    责编:黄宇

随着美联储开启连续加息步伐,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环境骤变,部分创新药企业资金压力陡增,也令市场担忧上游CXO企业将遭遇订单收缩的不利影响。

第一财经从国内某头部CXO企业了解到,去年以来其虽可以明显感觉到下游客户在各方面进行开源节流,但为转嫁临床前、临床阶段研发风险,创新药企研发委外需求势必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上游CDMO企业的影响反而偏正面。浙商基金基金经理白玉也认为,中期创新药行业出现大规模现金短缺的概率很低。

融资受阻创新药企现金消耗加速

创新药企业由于核心产品多数仍处于临床甚至临床前研发阶段,大多尚未形成规模可观且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一二级市场融资是这些企业获得持续现金流的重要途径。

过去两年间,全球资金快速涌入生物医药行业,推动医药公司股价大幅上涨的同时,也带动BioTCH领域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仅在中国,2021年就有89家公司分别在A股、H股及美股市场完成IPO,其中,其中A股上市57家、H股24家、美股8家,分别募资843亿人民币,560.86亿港元及10.65亿美元。

不过,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创新药企的狂欢也暂告段落。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市场生物医药板块迎来全面回调,一级市场融资也大幅回落。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事件共632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为1152亿元,其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投融资金额67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47%和37%。

此前在资金推动下,大量创新药项目在近两年进入临床阶段,创新药企研发费用快速增长。研发上持续的资金消耗,加上一级市场输血困难,导致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公司在手现金正在被快速消耗。美国知名投行Jefferies通过对1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跟踪发现,今年一季度,全球生物医药企业在手现金规模已从2021年的256亿美元下降至249亿美元,企业能够负担目前研发投入的平均年限也已由去年的3年下降至2.6年。

A股和H股市场上,部分创新药企业也已出现资金紧张迹象,君实生物(688180.SH)、复宏汉霖(02696.HK)等生物技术头部公司,现金/研发投入比均已降至2倍以下,神州细胞已经达到0.48倍的水平。

尽管根据火石创造产业数据,6月国内医药生物领域融资事件环比已上升了28%,但基于下一个融资窗口开启时间点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也有不少公司开始节流,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成熟的管线上。如三叶草生物(02197.HK)6月5日公告称,为将资源优先配置给新冠肺炎疫苗和某些早期项目,将减少对非新冠相关中后期项目和新基础设施的投入,SCB313(TRAIL三聚体肿瘤项目)、SCB-808、SCB-420(Fc融合蛋白)三个项目的投入已被暂停。

对CXO行业影响几何?

创新药行业暂时陷入低迷,会否殃及上游CXO企业甚至引发CXO产业景气反转?

第一财经从某头部CXO企业获悉,由于创新药企业研发活动基本由资金推动,去年以来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受限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下游客户企业在各方面进行开源节流, “之前很多生物技术公司在融到资金后,都是大力推进自有产能及自主研发团队建设,但当前节点下,这种投资项目已相对减少。”

按照这个逻辑,为了转嫁临床前、临床阶段研发风险,创新药企研发委外需求势必随之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上游CDMO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反而偏正面。并且,对于几家头部CDMO企业而言,国内创新药企业有不少属于长尾客户,在没有发生大面积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流动性困难对于CXO行业整体的影响相对较低。

财报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最新披露的中报显示,药明康德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7.56亿元,同比增长68.5%,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43.01亿元,同比增长75.7%。公司高增长势头不改,并将2022全年收入增长目标从65-70%进一步上调至68-72%。而从一季报来看,A股主要CXO企业的收入增速仍在40%以上,博腾股份、凯莱英、泰格医药更超过100%。

浙商基金基金经理白玉对第一财经表示,相比美股市场,A股创新药公司一级市场融资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更为显著,但一些小的创新药公司刚刚IPO融资没多久,数十亿元在手资金足够支撑企业研发2年以上,只要不是市场继续持续低迷以至于企业融资被消耗殆尽,创新药行业出现大规模现金短缺的概率很低。

她认为,当前CXO行业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虽然个别公司利润端出现下滑,但是收入端依然保持强劲增长,甚至还出现了环比较高的增速。而对于仍处于高成长期的板块而言,收入端的增长其实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