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瑞通”来了,中国企业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

第一财经 2022-07-29 12:08:59

作者:安卓    责编:钟强

存托凭证互联互通的范围扩大将是逐步引入外资发行人的重要尝试。

7月28日,“中瑞通”正式落地,这也为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开通了一条新的海外融资渠道。

在中瑞互联互通存托凭证机制下,4家公司发行的首批GDR(全球存托凭证)产品于7月28日在瑞士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另外,还有3家深市上市公司对外发布了赴瑞士或英国发行GDR的公告,其中,乐普医疗(300003.SZ)已向瑞士交易所正式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

一波赴瑞GDR上市热潮正在到来。中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到瑞士发行的深市公司均为头部民营企业,在行业中深耕多年,向境内外市场展示了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

互联互通机制是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此次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的扩容,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

今年2月,互联互存托凭证扩容启动,境外从伦敦拓展至瑞士、德国,境内从上交所拓展至深交所。

据了解,深交所较早以来就在探索与境外市场开展存托凭证合作。

2021年12月,深交所正式启动深市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会同境内外市场主体,完成相关规则、业务、技术等筹备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深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走出去”,申请赴英国、瑞士、德国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同时,也支持来自上述市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走进来”,申请在深交所发行融资型存托凭证。

2022年3月25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上市交易暂行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指引第1号——存托凭证跨境转换》、《深圳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指引第2号——中国存托凭证做市》三项配套规则。

4月29日,深交所又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指南第1号——全球存托凭证跨境转换》,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存托凭证跨境转换业务的具体要求。

另外,深交所还联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推进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相关技术系统的改造与市场测试工作。协同市场各方在深市交易结算独立测试环境完成互联互通全球存托凭证业务仿真测试,顺利完成相关技术系统的上线启用,同时做好存托银行备案以及瑞、英、德三地市场跨境转换机构备案工作,为确保深市互联互通全球存托凭证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保障。

为了深化沟通协作,深交所还与瑞士交易所签署了补充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联合培育推广,优化完善机制安排,共同推动深瑞互联互通存托凭证机制平稳高效运行。

境内外资本市场优势互鉴

瑞士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此次4家公司在“中瑞通”机制落地后快速响应,引领中国企业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拥抱国际市场,形成了示范效应。

格林美(002340.SZ,GDR代码:GEM)相关负责人说,发行瑞士GDR有利于公司高效募得海外资金并投资于公司海外项目的建设,包括印尼镍资源项目和欧洲三元前驱体及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同时也将进一步吸引国际,尤其是欧洲的优质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国际认可度和公司品牌,以促进公司与全球企业的绿色价值链合作。

国轩高科(002074.SZ,GDR代码:GOTION)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近年来,国轩高科国际战略布局步伐不断加速。2021年与大众汽车集团、Vinfast、晶科能源等确定战略合作关系,在德国哥廷根建立首个欧洲生产运营基地,此外公司还收获了来自美国车企的订单。本次GDR的发行将进一步落实公司发展战略,把握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优化资本结构,布局海外市场,推动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发展。

事实上,当前许多境内优质制造企业在海外都有广泛的业务布局,而瑞士、德国等国属于传统的高端制造和先进技术强国,对于国内制造业企业是理想的存托凭证发行市场。

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在上述市场发行存托凭证有助于拓宽境内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融资渠道,同时也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中国企业减少了单一上市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并拓展了优质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交易的足迹。未来,随着存托凭证市场的逐渐成熟,在海外发行存托凭证的国内企业类型将更加多元。

另外,此前,境内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情况较多,而境外发行人在中国上市的案例相对较少,存托凭证互联互通的范围扩大将是逐步引入外资发行人的重要尝试。

同时,欧洲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多数相对成熟,估值体系较为稳定。随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的扩容,更多欧洲市场将与境内市场打通互联互通机制,境内企业在欧洲市场发行存托凭证,有利于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优势互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