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经济固本强元,需打好两套组合拳

第一财经 2022-09-13 21:19:46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姚君青

只有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才能真正稳住阵脚,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充其量是助燃器,而非经济引擎。

市场主体的活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专题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稳经济要靠市场主体,要在纾困保市场主体的同时,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消费恢复成为主拉动力,更大力度扩有效投资,为市场主体创造需求、提振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出现了新变化。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外需正出现增速边际递减态势。最近海关数据显示,8月对美出口增速为-3.77%,对欧盟出口也回落至11.08%,对东盟出口增速回落至25.13%,由于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美欧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收敛,将会直接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会出现更为明显的信用紧缩和流动性紧缩风险。8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1%,则进一步反映外需回落带有持续性特征。

二是紧信用依然较为突出。8月社融数据为2.43万亿元,高于7月的7561亿元,但新增人民币贷款依然低于预期,其中居民贷款持续同比少增,企业部门新增贷款8750亿元,虽同比多增但增幅依然有限;而且,8月社融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等“非标”资产功不可没,这些反映紧信用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市场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

三是流动性愈发依赖结构性政策工具。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30549亿美元,较7月末下降492亿美元。这虽与美元走强带来的估值调整有关,但美欧市场需求回落带来的未来贸易顺差收窄,及资金流出,更值得警惕。鉴于外需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信用创造,外需收敛将意味着贸易部门的信用创造边际递减,宽货币将倚仗央行的结构性货币工具。货币流动性方面,政策松、市场紧特征亟需引起高度关注,货币政策实施成本会越来越高,其能动性愈发受到经济内外均衡的牵制。

显然,中国经济内外部压力正变得愈发复杂,稳经济需内外兼修。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稳经济要靠市场主体。

让市场主体能动起来,根本上需要打好两个组合拳:一是打好内外均衡组合拳;一是协调好短期政策和中长期制度变革的关系。

首先,打好内外均衡组合拳,本质上是基于防风险角度缓释内外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当前尽管中国经济内循环面临支出缺口,但贸易部门在外需的信用创造促进下,使得实体经济并没有出现流动性风险。不过,随着外需回落,部分企业和行业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资产不良化风险。

为此,当务之急是通过调整和完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并配之以资本项目管控政策,缓解贸易条件恶化,这就需要打破汇率破位的心魔,通过完善双向波动的汇率形成机制,促使人民币汇率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和国内真实的投资边际收益率波动;同时,利用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政策缓冲资金跨境流动风险,以通过稳定外均衡,为推动内均衡创造条件。

其次,打好长短政策组合拳。当前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新发展格局启而不动,本质上是经济对内开放的程度有待深化,唯有通过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及强化反行政垄断,降低经济内循环的制度成本,理顺经济内循环的市场价格传导机制,市场主体的预期才能真正得到根本上好转。

显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能动创造性,结构性的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固本强元的核心。不过,长期的制度变革是以经济托底为前提,因为只有稳住经济基本面,托住经济大盘,中长期的改革才能有效前行,这就意味着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短期刺激,托底经济,表面托举的是经济底座,实际托举的是改革的底盘。

因此,只有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才能真正稳住阵脚,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充其量是助燃器,而非经济引擎。而要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当务之急是协调好内外均衡,以及政策与改革的关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