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增设C份额、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基金为何降费让利?

第一财经 2022-09-16 19:51:15 听新闻

作者:曹璐    责编:钟强

基金业绩好坏与管理费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到,“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次日,即就有公募基金产品宣布调低费率。9月16日,泰信智选成长A发布公告称,本基金的管理费率由1.50%/年下调为0.6%/年,托管费率由0.25%/年下调为0.1%/年;同时,该基金增加C类份额,该份额无申购费,且基金销售服务费年费率为0.10%,基金销售服务费按前一日C类基金份额资产净值的0.10%年费率计提。

资料来源:基金公告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泰信智选成长A成立于2016年12月,运作时间已有五年有余,不过基金规模却在不断缩小。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该基金的规模从2016年底的3.48亿元降至0.16亿元,如今是一只典型的“迷你”基金。

规模缩水背后,是产品业绩的萎靡不振。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泰信智选成长A今年以来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为-23.15%,跑输基准超13个百分点,业绩在2199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后15%位;其自成立以来的累计净值回报增长率为-10.57%,而同期沪深300上涨21.70%。

某公募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时间上看,该基金发布调低费率的公告是凑巧,内部流程没有那么快,这大概率是为了解决‘迷你’基金的手段,为了做大基金规模的一种尝试。不过,设立C份额、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率并不是新鲜手段,一般是为了让利投资者、提高产品竞争力,或者是为了吸引机构投资者。”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基金产品宣布实施降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9月16日,年内已有超过百只基金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发布降费公告,包括了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等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

对于调整产品管理费和托管费的原因,公告的阐述基本相似:“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投资理财需求,降低投资者的理财成本”、或“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环境,更好地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来很多基金主动下调费用,主要是为了让利基金持有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加上今年市场比较低迷,基金销售也比较困难,所以通过降低一定的费用,也能够刺激基金销量,为市场增加增量资金。”

杨德龙也进一步指出,基金作为大众理财的工具,是很多投资者主动选择通过交易基金来参与投资市场。此次降低服务收费的意见,是为了促进金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让投资者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基金产品在费用方面更加灵活,会获得持有人的欢迎,这也是共赢的一种模式。

长城基金认为,“结合文件完整内容全面分析,《意见》的中心思想在于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起到实体经济纾困的作用,而非重在严格限制金融机构费用;且政策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于证券、基金、担保服务性收费也暂未落地明确管理规定。综合来看,《意见》性质比较温和中性。”

那么,作为真实投入真金白银的投资者,又是如何看待基金产品降低费率的情况?

记者就此采访了身边部分投资者。“较低的费率就意味着较低的成本,‘蚊子再小也是肉’啊。”一位偏爱做定投的基金投资者李先生表示,基金的各种费用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两只产品均满足自身需求且达到标准的情况下,确实会选择费率较低的那只。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产品还是要靠自身的投资业绩来说话。例如,具有6年投资经验的陈先生对记者表示,“基金的低费率确实能够吸引人,但是这只是‘小钱’,基民买基金时更关注收益回报,如果是业绩差的产品,就算再低的管理费也不会买的。”

对此,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抱有相似观点。华南某基金内部人士坦言,“费率只是投资者选择基金的一个方面,这方面的优惠相较基金长期收益而言,并不算什么。现在投资者‘业绩王道’的择基思路是比较明显的。”

“基金业绩好坏与管理费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基金管理费率越低越值得买,建议投资者多关注基金业绩的持续性和基金经理的风控能力。

杨德龙也提醒道,“坚持价值投资,做好公司的股东或者布局优质基金是应对市场波动、抓住市场中长期机会的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贪婪恐惧,坚持做价值投资,配置好公司和好基金是至关重要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