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是你的就是你的”:中国制造业打磨“利”器,专利量质齐升

第一财经 2022-10-18 23:05:45

作者:缪琦 ▪ 李娜     责编:谢涓

知识产权拥有“资产”与“武器”双重特质。

宁波厨聚厨房科技有限公司是厨具领域的“小巨人”企业。从最初的贸易起家,到如今工贸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的产品中70%为自主开发,30%为国际品牌做代工,但结构专利仍然握在自己手中。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申请专利300多个,其中,发明专利21个,还有6个PCT项目(国际专利合作条约)。

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单是在2021年的PCT申请量就接近7000件,创下PCT的历史最高,并连续5年稳居全球第一。截至目前,华为是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

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表现强劲。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不论是高端制造,还是日常消费品,中国制造都在突飞猛进中,摆脱原始粗放的增长模式,试图以技术和品牌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引领创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多个细分领域的制造企业成长、崛起,为中国制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专利量质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1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提出,2021年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我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位居全球第12位,连续9年稳步提升。

申长雨同时透露,知识产权运用效率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占GDP比重达到11.97%。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7.51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占GDP比重达到7.39%。

在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科创板的助力中,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越来越多地与实体经济的创新融合在了一起。

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被视为是强链补链的主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9月,工信部培育了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

另据智慧芽数据,截至今年7月22日,66家高端装备制造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2.8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1.6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5500余件。平均每家高端装备制造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约为451件,有效专利量约为251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86件。专利申请总量中位数为214件,有效专利量中位数为132件,授权发明专利量中位数为24件。

在新能源动力领域的专利创新,中国也成为了后起之秀。

以氢燃料电池技术为例,今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专利态势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与运输相关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创新蓬勃发展,中国、日本和德国是该技术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国。

报告称,2016至2020年间,氢燃料电池行业的专利申请增加了23.4%。在2020年,中国创新者申请量最高,为7261件,占总量的69%;其次是日本占11.3%、德国占6.2%、韩国5.6%和美国3.8%。

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专利申请占比大幅攀升。来源:《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专利态势报告》

抢占市场,赢得更高附加值

在全球经济的波动下,由自主创新带来的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稳住订单、抢占市场的法宝之一。

宁波厨聚厨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国平告诉第一财经,20多年来逐渐在研磨产品细分领域形成一定技术壁垒的创新优势,让他们在全球细分市场上拥有了竞争力,也帮助他们抓住了疫情下快速增长的机遇。

2021年,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他们自主研发的咖啡研磨机等产品在海外销售火爆,整体订单增长了30%以上。长期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他们,还接到了美国公司对他们旗下子公司的收购要约。婉拒要约的张国平想得很清楚,公司未来将是技术和品牌双线发展的模式。

作为儿童益智玩具研发和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今年7月底,宁波宝林达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国文第一次带着原创玩偶“小艺”,乘坐宁波商务包机出海并拿下了近千万美元的年意向订单。9月下旬,她第二次带着团队奔赴欧洲拜访客户,夯实老订单的同时,开拓新的订单。

魏国文告诉第一财经,在2020年前,他们的产品主要做出口,疫情暴发后,他们开始积极开拓内销市场。由于只做自己的品牌,他们的客户具有较高的黏性,也并不担心订单被别人抢走,“是你的就是你的”。

宋锦织造商、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把更多新材料、新工艺融入丝绸中,是上久楷近年来外贸与内销两条腿走路的动力。和疫情前外贸占了更大比重不同,如今上久楷的内销规模已超过外贸,也在品牌化的发展中稳住了利润。品牌化的发展,让他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大,每年申请的版权保护大约400~500个,成为了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

除了借力创新和品牌化收获更大的市场,随之增加的附加值也让他们在严峻挑战下守住了利润和定价权,甚至卖出了比国际同行更高的价格。

面对原材料涨价、海运费暴涨等因素带来的利润挤压,张国平认为,企业保住利润的方式之一就是创新技术,“这让我们在B端有定价权,客户也不会压价”。

工程师出身的曾秋平是咖啡机品牌HiBREW的创始人。从原先给意大利企业代工到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们如今的自主咖啡机品牌比国际品牌的定价还要高一些,背后的优势就在于针对消费者反馈及时做出的迭代改良,“今年的一个爆款,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建议‘增加一条七档水位线’建议做的升级版”。

紧跟市场趋势做自主研发,则是杭州宠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把猫爬架卖出比同行贵两倍价格的底气所在。该公司运营总监邱凯凯告诉第一财经,他们的一款拥有设计专利和特别材质的猫爬架,定价高达150美元,是同行价格的三倍。为了集中精力优化产品,他们把原先3000多个SKU精简成了300多个,同时依托自建的设计师团队和工厂,“一个做趋势引领,一个做产品优化,我们不跟风,而要去通过设计来引领市场”。

小猴工具HOTO的出口产品同样比国际品牌的定价更高。该公司海外品牌营销负责人徐嘉霖表示,定价大概高出同行20%,而销量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对于产业链的整合,至今已获得31项产品专利的研发实力,以及在设计和技术上做出的改良与创新,让小猴工具的产品收获了多项国际工业设计大奖,也俘获了部分海外年轻用户的心。

既是“资产”又是“武器”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地之一深圳,根据智慧芽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深圳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利申请量已超过9.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的占比约41.6%。从技术上看,深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利主要布局于机器人、激光器、控制系统、清洁设备、轨道交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1.45万亿元,其中华为以1427亿元研发费用居榜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其收入的22.41%,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均处于近十年的最高位。目前,华为研发投入在全球企业中位居第二,近几年每年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都超过人民币200亿元。

2021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国际专利条约(PCT)申请数量排行榜,OPPO全球排名第6位。而OPPO闪充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申请超过2000件专利,对外授权超过40家公司。

OPPO首席知识产权官冯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激励、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国内和海外市场非常重视和通行的规则。面对全球市场,任何一家企业想要成功,核心还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把握知识产权永远是企业重要的竞争力,而这只能通过持续、坚定的研发投入、鼓励创新来实现。

工业富联首席法务官则对记者表示,知识产权拥有“资产”与“武器”双重特质,也就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的排他权,如何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探索方向。

专利的价值核心在于市场价值。海外大公司走的是一条类似的路线,即知识产权先发挥其竞争价值,在竞争价值之后,运营价值开始独立,从而衍生出来一系列新型运营模式。而在国内,企业过去申请知识产权更多是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各项政府补贴,不过这一情况在近年有所变化。

紫藤知识产权集团负责人曾在一场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表示,“原来(中国)企业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更多是被动的、防守的,现在企业的知识产权观念变得更加主动、积极。这是时代发生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是我国知识产权观念普及和制度建设日趋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体现。”

北京市天元事务所律师李昀锴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大幅增长,原因之一是由于专利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从律师的视角,专利布局往往代表着企业未来可能的业务布局方向,相关海外专利申请数量可以直接说明国内企业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正采取更加积极的出海策略。这种专利申请增多是国际化发展之路上的“必修课”。

李昀锴表示,当前阶段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中,专利更主要作用是为了确认技术的权属边界,为核心技术建立起“防火墙”——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合理布局的海外专利,在面对专利纠纷时才有足够的谈判筹码,避免遭受无端的技术封锁或遭遇重大的侵权纠纷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