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迅雷:加大扶持做实做细,尽快扭转民企预期

第一财经 2022-11-01 11:09:13 听新闻

作者:李迅雷 ▪ 陈兴    责编:任绍敏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工具,帮助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不仅在短期有助于扭转民企预期,也能够在中长期稳定民企信心。

1~9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5.9%,对稳住经济大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受房地产长周期走弱及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国有资本,增速超过10%,民间投资增速只有2%。但民企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不仅在就业、税收和GDP的贡献方面举足轻重,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显著超过国企。

二十大报告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新高度

从历次我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民营经济的表述来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表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出现

党的十八大主要针对民营金融机构给出政策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党的十九大对于民营经济的表述,着力点在对经济制度的完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党的二十大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更具体的阐述,对民营企业的态度由“支持”转变为“发展壮大”。报告强调,通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体现了决策层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突出贡献。一方面,2012年到2021年间,民营企业数量从1086万户增长到4458万户,十年间翻了两番。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继续展现强有力的发展韧性。从2020年初到今年8月底,民营企业数量净增约1185万户,占过去十年净增总量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出现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当时仅有7名民营企业家代表,而在10年后的十八大上,代表人数已经达到34名。时至今日,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此外,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贡献了贸易总值的近50%。

具体来看,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较大。根据全国工商联数据,2022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1.1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的39%,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50%近年来,一大批如华为、奇虎等科技创新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除了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保障税收和推动创新以外,民营企业还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影响以及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地区经济分布更趋合理。当前民营经济主要仍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且成功实现了区域转移。这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布局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际新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手段。2022年,我国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有28家,较2010年的1家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最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注重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截至2020年11月底,在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已有12.3万家民营企业对我国近14万个贫困村进行精准帮扶,共惠及17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哪些因素导致民企预期短期转弱

1.外部需求回落,民企占比不低

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出口呈现显著回落趋势。9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速录得5.7%,较8月继续回落。究其原因,一方面,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仍对出口增速有一定压制。另一方面,海外经济持续放缓,外需对出口的拉动继续走弱。往后看,短期国内疫情对生产和物流扰动仍将存在,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收紧对需求的影响将持续显现,出口增速下行态势已开启。

在国内企业整体出口中,民营企业占比不低。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自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39.7%上升至49.6%,比重的升高一方面显示民营经济在持续向好;但另一方面,一旦出口动能转弱,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2.各类成本冲击,线下需求收缩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由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导致需求过热,以及地域冲突带来的供给冲击,能源品和金属原材料价格震荡中持续上行。原材料价格也在迅速上涨,以化工企业为例,合成橡胶和芳烃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增幅,推动成本显著上行。

除原材料上涨因素外,今年以来疫情出现反复,各区域间人员流动困难,外地务工人员因出行限制无法工作,民营企业出现“用工荒”难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除此之外,由于疫情影响,以线下“面对面”消费为主的服务业遭受冲击更为严重,而这类小型服务业主要由民营企业组成。

3.受房地产长周期转弱影响,民企占比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压力较大

在房地产市场走弱的大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排名前五十的民营房企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3%,合计销售金额20673亿元,同比跌幅58%。虽然2022年上半年融资成本降低,但是民营企业融资额持续负增长,落后于央企,政府已明确服务民营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但是政策实施产生效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仍然存在。

扶持政策不断发力,见效仍需耐心

面对民企预期转弱的局面,年内政策已从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力。不过,由于部分政策比如营商环境培育,属于偏重长效的制度化建设,落地见效需要一定时间。

减税降费持续,新增退税纾困。疫情发生前,减税降费就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实施了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和减征“六税两费”等阶段性政策。疫情发生后,不仅以上政策延续实施,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社保缓缴,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减免经营房租。2022年新增留抵退税的纾困手段,不基于收入,更好帮助企业活下来。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退税时间安排上优先小微企业。今年4~8月,已获得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计退税8332亿元,占比40.7%。

多渠道融资支持,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股权融资方面,自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开市以来,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得到健全完善,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设立一年,上市公司110家,民营企业占比90%。

债券融资方面,证监会不断推动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于今年5月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7月会同发改委等发布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合计发债约4280亿元,同比增长14%,净融资额约290亿元,同比多增约370亿元。

需求深入挖潜,扩大市场准入。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以及铁路客货站场经营开发、快递物流等业务经营,依法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

多领域民营经济取得突破,比如2022年1月,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我国第一条民营控股的高速铁路。今年1月,我国首颗通信能力达10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顺利升空、发射成功,研制这颗卫星的银河航天是一家民营企业。

加强法治和制度保障,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关破产清算、司法重整的司法解释及一系列司法文件发布,助力一批危困民营企业摆脱债务危机、流动性困境,比如重庆力帆股份、广西正菱集团以及江苏刚松,就是通过司法重整,使企业获得重生。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验做法上升成法规条例,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对民营经济的保障。比如2019年10月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各地区各部门“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再比如近期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从制度层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1.57亿,其中个体工商户1.1亿户,成为主要力量。

加大扶持和做实做细,尽快扭转民企预期

融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工具,帮助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不仅在短期有助于扭转民企预期,也能够在中长期稳定民企信心。

首先,应大力发展新三板和北交所,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据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北京证券交易所89家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共计188.9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其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其次,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和可转债、结构化债券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一方面,提高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做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建设,例如借助担保公司、信用增进公司、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增信,打通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

最后,在间接融资方面,建议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央行和政策性银行,可以提供无息贷款给需要救助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度过较困难的时期。此外,破除融资的隐性壁垒也很重要。

继续减轻税负,优化税负结构。留抵退税政策已显成效,但仍有持续发力空间。各地方可以根据本地的区域性产业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对核心产业进行税务扶持。从基层镇县级开始确保落实退税、减税、缓税等政策透明且实施到位。

创新推动企业质量提升。助推企业质量提升的核心是技术与人才,这一方面政策上可以有所作为,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即便是民营500强企业,其研发费用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获取外部经费支持较低。政策上可以加大对民企研发的支持力度,与之相配套,从国内外引进高技术人才,直接推动企业运营和研发的改善。

进一步拓宽民企的投资渠道。针对民企投资渠道窄问题,一方面降低民企在过去涉足较少行业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鼓励民企积极参与国企的混改。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大考之年,在“管资本”目标下,鼓励民企参与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改革。

(李迅雷系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有删节。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