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即认同。首先是对实用价值的认同(如功能、质量、价格),其次是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如身份、情感、审美、价值观)。在更持久的意义上,消费者消费的是价值、文化和个性,是承载这些内涵的品牌。
消费的文化认同,是透过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对某一特定文化欣然向往、富有好感并有意追求和融入其中的程度。亨廷顿曾说,“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文化认同既可表现为“母国文化情结”,也可表现为“追求异国情调,逃离自身文化束缚”,还可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最终,不同的文化认同会导致不同的购买意向。
学术界的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既存在“民族中心主义”,也存在“外族中心主义”(如哈韩哈日、崇尚欧美品牌)。由于近代以来“天朝上国”的高势能中心地位被“夷”、“狄”打破,民族心理防线崩溃,致使“洋的比土的好”成为消费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型。即使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由于追赶的样板还是发达国家,同时国货仍存在不少负面问题,所以中国的消费者民族中心倾向并不强烈,国人对国货的兴趣远逊于韩国这样的经济体,相反,中国出现了因屡遭“消费挫折”(如三聚氰胺事件)而生的“国货淡漠”。
但事情可能正在起变化。最近在中国,全球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苹果”陷入持续发酵的声誉困境。而在国外,首次以“中国国家主席夫人”身份出访的彭丽媛以“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服饰成功亮相,让本土设计师和本土服饰的形象地位大大提高。
在改变和塑造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对外国品牌来说,不正视这些变化并积极应变,将被视为傲慢与固执。而对本土企业来说,它们所处的消费者文化环境有望更加亲善。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对消费者负责,而不能造成新的消费挫折。彭丽媛服装的设计师马可的成功,是她坚持自己的风格、千锤百炼的结果,她打破了一提到中国女装就是旗袍的思维,走出了很现代又很有个性的道路。有更多“马可式”的探索与坚持,中国本土品牌才有希望,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认同。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用四个词来概括“十四五”时期我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亮点:扩容、提质、焕新、开放。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一份含金量非常高的成绩单。这是在二季度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外部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
前瞻布局未来消费新赛道,聚焦低空观光、虚拟社交、6G应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构建多元创新的数字消费产业格局。
三个金融发力的重要方向:支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支持提高消费供应效率、加强基础金融服务。
支持居民就业增收,优化保险保障,积极培育消费需求。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