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概股回归:敢问路在何方?

第一财经 2016-08-21 19:55:00

责编:黄向东

周鸿祎日前关于回归A股市场的公开表态,尤如“平地一声雷”,不仅让各方对中概股回归这一话题的讨论再度升温,也激励“360回归概念股”股价放量拉升。

近日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关于回归A股市场的公开表态,尤如“平地一声雷”,不仅让各方对中概股回归这一话题的讨论再度升温,也激励中信国安、中葡股份等“360回归概念股”股价放量拉升。

周鸿祎称,360回归国内主要不是为了资本运作,很重要的目的是要变成内资公司,保住自己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地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在美国三大交易所的中资上市公司共有164家,科技类公司占了半壁江山,这些中资企业代表了中国新兴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走出去”商业模式的典范。对A股而言,以何种姿态迎接优秀的“海归“返乡,既关系微观个体的发展,也是国内资本市场进入重大发展关口的必解课题。

中概股回归 助力经济转型

在中概股政策收紧两个月之后,奇虎360的回归因其触动政策空间,对市场标的价值提升,以及体量巨大而极具代表性。

事实上,在国内强势推动政经改革、产业转型、创业创新等宏观变革大背景下,国家层面一度鼓励、邀请代表新经济的龙头企业回归上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去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这则消息一时间引发市场热议,投资机构认为是为中概股的回归打开了方便之门。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概股通过私有化回归可以为中国股市提供更多的投资标的,也利于减少目前A股行业龙头标的股的稀缺性和泡沫。”在近日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中概股公布的二季报中,其营业收入均保持高速增长,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对A股来说,优秀中概股的回归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一批具有极好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的标的,同时也将分享更多海外成熟的市场经验,给国内上市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对市场供求的平衡及股市的长远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企业家们亦看出国家倚重资本市场推动经济改革的战略意图,并对改革抱以极大热情。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通过发展战略、治理架构的调整与重构,这些创新型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更多力量。正如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60私有化回归不是为了资本,因为“100亿美元规模的私有化风险很大”,360私有化更多是着眼于网络信息安全、企业业务发展的角度。而在首旅收购如家酒店的方案中,私有化与A股收购同步操作。简而言之,回归基于产业整合的特征更强,企业更看重国内资本与业务对接的协同性,而非简单的跨市场套利。

归家之路 亟待注入正能量

中概股不远万里的“归途”,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证监会表态称,“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站在管理层角度,积极引导中概股回归,意在为国内上市公司起到较好的示范影响,甚至为市场带来更多海外成熟的有效经验,来逐步完善市场走向理性化、成熟化的目标。

“中概股回归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私有化、拆除VIE架构、境内上市。前两个环节的运作流程已经非常繁杂,且涉及多方利益协调,其中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一位投行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完成私有化实则等同于国内普通企业,只要符合A股上市规则,政策层面应该持开放态度,避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其看来,证券市场对产业有着价值发现和融资功能,尤其是助推健康中国、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去年底至今,药明康德、迈瑞医疗、海王星辰相继完成私有化进程。至此,从中国最大的CRO公司,到国际化先导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到颇具代表性的连锁药店公司,如果再加上此前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的中药企业同济堂、化药企业先声、生物公司三生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纷纷踏上回归之路,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健康企业很有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多位受访业内分析师认为,IPO密集排队,借壳上市已成为“海归”们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借壳的标准并不低,只适合过去三年盈利、现金流充足,能够承担借壳成本,也能撑得住上市公司市值的公司。这样既能让优质企业融入A股,又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这是中概股归来的一份贡献。

一家已成功回归A股的文化传媒公司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公司多属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公司,借助回归机会,能够在行业内发挥“羊群效应“,不仅让境内投资者获得中概股企业的高成长性,也可以更快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能够让代表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企业群体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这已成为当下的期待和共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