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争相发行港股产品 公募南下香港“淘金”

第一财经APP 2016-10-12 19:45:00

责编:林倩

《第一财经日报》也了解到,其实不只公募基金,对资金敏感的保险资金、实业资金也在布局港股市场。

港股通背景下的基金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南下。

过去几日,北京、深圳的多家基金公司争相在香港发行基金产品,额度紧缺的QDII产品更是发行首日便售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也了解到,其实不只公募基金,对资金敏感的保险资金、实业资金也在布局港股市场。

“在目前港股的投资者结构中,内地投资者占比为22%。”在深圳一位基金经理看来,资金纷纷布局港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贬值和国内资产泡沫化。

“中长期来看,资金南下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短期来看会有一些波折。虽然看好,但是到年底这个时间点,愿意抬轿子的或许不是很多。”北京一位浸淫港股多年的私募投资经理则向本报记者表示。

基金公司积极布局

10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走低,失守6.7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的谷底。随着长达11年的人民币单边升值情况被打破,人民币贬值预期也再度升温。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之下,保守估计出海资金将达2万亿美,出海资金的第一站便是港股。

“与全球主要股市相比,港股估值十分低廉,截止目前尚不足10倍,欧美、亚洲等地股市估值均处于偏高水平,而港股则低于平均值。另外,政策如深港通、两地基金互认等也在引导国内资金配置港股。”融通基金沪港深智慧生活拟任基金经理商小虎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

Wind资讯显示,目前正在发行的84只基金中,投资于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场的有11只,其中明确投资于沪港深的有6只。

本报记者注意到,正在或已经发行的南下基金中,华南一家基金公司近期发行了国内首只针对香港小盘股的指数基金,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香港银行的指数基金、投资对象为债券的QDII基金等。

作为指数型基金,鹏华香港银行LOF密切跟踪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据了解,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选取港股通范围内的银行股作为样本股。“这个产品是一只T+0的产品,走的是港股通的通道。因此不会占用稀缺的QDII额度,未来规模增长也不会因此而受限。”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配置美元债券基金成为当下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一个选择。10月12日,泰达宏利亚洲债券在一日内售罄,上午半天的募集规模便已超过7亿元额度上限,当天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据了解,目前亚洲主要发债国家中,印度、印尼、越南等国的十年国债收益率水平在6%以上。

“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之下,保守估计出海资金将达2万亿美元,伴随资金流入,A/H股的折溢价指数快速下行。A股较H股溢价由接近50%缩窄至目前的20%水平。此外,港股股息率较高,平均为4%,高股息或将持续吸引内地资金流入。”商小虎分析称。

10月11日,深交所、联交所、中证登和香港中央结算在深圳共同就深港通签署《四方协议》。《四方协议》是深港通的框架性协议和基础文件,内容涵盖深港通股票交易、结算、存管、市场监察等各方面主要的业务安排,被认为是深港通各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新的起点。

短期或有回调压力

年初至今,港股上涨约7%,从春节的年内低点更是大幅反弹近30%,比全球包括A股市场表现都要抢眼;另外,港股也叠加了一些外围风险因素,如美国大选黑天鹅事件发生、英国退欧、欧洲银行业状况恶化、美联储加息等,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短期内会对港股产生冲击。

“长期看,大类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以及国内的资产荒会挤出一部分出海,不一定是在香港。香港的股市波动,表现在三季度上涨那么多,还没有很大的回调;对香港市场来说,流动性压力也非常值得关注。虽然中资成分越来越多,但外资还是更多一点。”上述港股私募投资人士则表示了短期一定的担忧。

商小虎也认为,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和中长期AH估值融合的大背景下,每次风险事件都是布局港股的好机会。

“现在恒生指数的市盈率12.9倍,虽略高于十年历史平均12.6倍,但也只是回归到平均水平,而未来很多结构性因素变化,会提升整体估值中枢,仍有向上空间。”他说。

本报记者注意到,资金南下布局港股的一个逻辑是寻找港股的估值洼地,分析人士预计深港通后AH股折溢价将会缩小,所以可关注AH股两地上市公司中折价较大的公司;另一个是目前港股股息率较高,比如银行。在最近半年港股通十大活跃股统计中,最受大资金青睐的也正是银行股,数量占七只之多,总计净资金流入近千亿。

“只有长线资金比较看重股息率、看重那些比如折价的机会,前提是这些市场的特征在那里。如果是短线的资金风险偏好比较低。”上述港股私募投资经理分析道,“我觉得有回调可能更好一点,不然有些风吹草东大家就会比较紧张。”

近2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下跌402.98点,跌幅1.68%。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