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通用启动更大范围自动驾驶测试 测试车辆明年投产

第一财经APP 2016-12-19 12:51:00

作者:杨海艳    责编:陈姗姗

智能化和无人驾驶被业内认为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到2030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大约占整体汽车销量的一半。

在旧金山和斯科茨代尔之后,日前,通用汽车宣布将立即在密歇根州启动自动驾驶车辆路测,并于明年初正式投产下一代自动驾驶测试车辆。

在正式启动路测之前,通用汽车位于密歇根州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一直在沃伦技术中心进行。而随着密歇根州自动驾驶法案的通过,通用被获准在技术中心周围的郊外公路上开展测试。路测将在几个月内逐步扩展至底特律市中心地区,并将其作为通用汽车在冬季进行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主要基地。

与此前一样,此次通用测试的车型也将是雪佛兰Bolt纯电动车,截至目前,通用已在上述两大率先启动测试的城市投放了40多辆自动驾驶测试车。据雪佛兰发布的其自动驾驶汽车的官方图片可见,经过改装后的自动驾驶Bolt纯电动车顶部有两个激光雷达向上伸出,就像两根天线,除此之外,它也必然会搭载诸如摄像头、传感器和其它硬件支持自动驾驶的硬件。

从明年初开始,通用汽车位于密歇根州的奥赖恩组装工厂将负责生产供测试使用的自动驾驶版雪佛兰Bolt纯电动车。目前,该工厂主要生产雪佛兰Bolt纯电动车和Sonic。

智能化和无人驾驶被业内认为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到2030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大约占整体汽车销量的一半,同时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将占15%。此外,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电动车的渗透率将有望达到50%。也正因如此,传统的汽车厂商包括奔驰、福特以及通用都在加大投入以保证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

今年以来,通用汽车采取了多项重要措施来推动其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发展。1月,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团队。同月,公司向Lyft投资5亿美元,在美国联合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综合网络,为用户提供专车服务。3月,公司宣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测试公司Cruise Automation。Cruise Automation经验丰富的软件人才及快速开发能力将助力通用汽车加快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发展。

在美国,通用汽车参与推动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已逾十年之久,近年来,其也加速了在华发展的步伐。就在上个月,通用汽车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首次演示了基于最新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八项安全应用,包括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紧急电子刹车灯预警和车辆失控预警等六项车辆与车辆通信(V2V)安全应用,以及闯红灯预警与工作区减速预警两项全新开发的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V2I)安全应用。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特大城市的国家,目前已经有9个城市人口超千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将助力这些城市积极应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道路安全问题的挑战,同时增加相关业务领域的投资机会、经营收入和就业机会。

不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完善的、支持互联互通的行业标准和安全网络非常重要。

据了解,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领导下,通用汽车正携手清华大学和长安汽车一起牵头拟定中国网联汽车技术(V2X)应用层标准,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布第一版标准。基于正在制定中的国家标准,通用汽车与长安汽车已完成了对各自开发的V2X应用的首次互联互通测试。

通用汽车计划在2017年在美国市场推出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型—搭载“超级巡航”(Super Cruise)的凯迪拉克CT6,据了解,CT6身上搭载的 “超级巡航”可以在高速公路上和“走走停停”的拥挤道路上解放驾驶者的双手,这一系统也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引入到中国市场。

不过,更加系统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有赖于政府的标准统一和推动,即便是美国等在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法规方面走得比较早的国家,也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人驾驶政策和标准。

据媒体消息称,从目前来看,虽然拿到加州政府颁发的无人驾驶执照的车企已经有20家左右,其中包括大众、奔驰、日产、宝马、本田、福特这些传统汽车厂商,也包括一些类似于特斯拉、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厂商和 Google、百度等科技公司。但加州的无人驾驶政策相对严格,汽车厂商需要获得认证,完成第三方测试,并且每隔3年向加州启动车辆管理局定期报告,并且上报的测试数据也将被用于未来的管理。每张执照的有效期仅为1年,意外保险投注不得少于500万美元。 同时,它还禁止没有方向盘或制动踏板的“完全自主无人驾驶”车辆上路。

作为后来者,密歇根州的无人驾驶政策则更为开放。新的法律允许“没有方向盘、踏板的车辆”上路测试,这也为谷歌这样希望取缔方向盘和踏板的科技企业所主张的完全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