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范一飞:全国已清理239家无证非法从事支付业务机构

第一财经APP 2017-03-10 16:17:00

作者:王莹    责编:聂伟柱

范一飞指出,部分机构将客户备付金用于炒房、炒股、个人赌博等用途。与此同时范一飞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监管。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就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范一飞指出,第三方支付产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业绩”,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其中客户备付金成为当前风险的重灾区,部分机构将客户备付金用于炒房、炒股、个人赌博等用途。与此同时范一飞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监管。

针对当前行业积累的问题,范一飞表示,共集中于两方面。第一,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导致目前总体而言市场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状态,供大于求的情况较为严重,由此竞争过度也存在于行业之中;第二,包括机构内部内控薄弱、风险管理放松等原因导致对消费者保护力度不够。

在第二个问题中,范一飞进一步阐释到,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现象。一个是消费者个人隐私,特别是关于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甚至出现一些信息公开在网上买卖的情况;另一个则是,用户备付金被挪用的情况一度还较为严重,部分机构将客户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严重。“往往一个机构出问题可能牵扯到多个地区,消费者人数可能数以万计。”范一飞说。

周小川对此补充到,部分支付机构的动机不纯,并不是想用新的网络科技手段做好支付产业,而是盯着客户的备付金,想要通过资金赚取利差甚至打起个人算盘,例如自身缺钱时从中挪用。“我们支持的支付产业是真正把心思扑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安全和客户服务至上,而不是在备付金上打主意。”周小川表示,对支付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也要实现这一点。

范一飞表示,针对上述问题近两年在整顿方面做了多件事。

第一,针对前期累积的风险进行化解和处置,尽量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为此央行和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强化基础设置建设。目前,整个非银支付产业的发展尚属新兴事物,起初对该行业作一些观察,包容行业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对客观规律认识清楚后再加以规范。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2015年底,央行公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在强调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的同时,建立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个人网络账户分为三类;,2016年央行下发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对支付机构实施了分类评级;2017年年初,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工作要求,支付机构应将部分客户备付金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央行支付清算司有关负责人曾指出,目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达70个。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同时,许多支付机构通过扩大客户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上述央行支付清算司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指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通过该清算平台的支撑,未来支付机构只需开立一个银行账户即可办理客户备付金的所有收付业务。

第三,加强监管。范一飞表示,监管共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当前市场上除持证机构外,还有大量的机构无证从事支付业务。范一飞披露,截至2017年1月份,全国共清理出239家无证即非法从事支付业务机构,对此进行了清理、整顿,部分已经移送给公安部门处理。另一方面,对持证的支付机构加强监管,对违规行为敢于“亮剑”,进行处罚。

经过多方面努力,支付产业并没有停滞,而是仍在快速、健康地发展。范一飞给出的“数字成绩”显示,自2013年至2016年,支付机构年处理业务量从371亿笔增加1855亿笔,金额从18万亿元增加到12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1%和90%。其中,网络支付业务增长更快,2016年支付机构业务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02%和87.6%。“我国支付业务的产业规模、普惠程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都是比较好的。”范一飞说。

周小川进一步表示,央行认为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对未来的支付产业带来巨大的改变,央行高度鼓励,同时也和业界合作,共同推进金融科技发展。特别强调的是,网络科技以及数字货币的发展,其中包括区块链等新技术会在未来产生一些当前人们不易想象或者预测到的影响。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