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以事中事后监管防范“一放就乱”

第一财经APP 2017-06-28 21:17:00

作者:社论    责编:许云峰

逐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让监管与市场化改革协同前进。

6月27日至29日,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其间讨论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工业等问题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中国向外界展示开放的契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8日上午同工商、金融、智库、媒体界人士进行了对话交流,在回答代表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问题时,表示政府要砍掉自己既得的利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用更多的精力来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欢迎外资参与到推进改革过程当中,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对外资的准入门槛,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降低准入门槛,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也是近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一直致力的方向。不过,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曲折反复,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金融领域。今年3月滴滴出行豪掷4.3亿元全资收购一九付,就反映了金融牌照收紧后新的“乱象”。

按理说,滴滴业务发展过程中需要支付牌照,大可向监管部门(央行)申请,对于企业确实有业务需求,又符合条件,监管层也理应发放相关牌照。但事实是,央行自2015年以来便暂停发放支付牌照,并将“严格支付机构市场准入”写入相关文件。的确,目前市面上的26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有少数规模较大者才有盈利空间,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为了抢夺“流量”而打价格战,甚至为洗钱、网贷等借道,造成乱象。

市场准入更加严格甚至涉及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整个金融领域,诸如基金销售牌照、小贷公司牌照都因监管收紧而价格不菲,金融行业之外亦有视频、直播、网约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牌照直接关系到监管的“松紧”,此前在金融行业市场化改革下,放开行业准入令各类金融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监管为整治乱象被迫收紧甚至叫停。

收紧或叫停,并不符合市场化改革大势,也令监管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此时,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对于金融市场化改革,乃至服务型政府构建,都显得尤为重要。

很明显,现代社会已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命令—控制型”的监管方式,来解决监管领域的所有问题。市场主体形态各异,不同违法行为的成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决定了现代的市场监管应使用“组合拳”,需要综合运用事前监管工具和事中事后监管工具,来实现监管目标。

首先对于新政部门,事前监管的审批并非静态的、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续的监管过程。行政部门同时有必要将关口后移,加强事后监督管理,以有效集中监管资源,去查处市场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通过推动事中事后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规范市场活动中的“灰色地带”。

法治亦不可或缺。市场监管过程中,应秉承职责法定原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厘清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责。同时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推动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事中事后出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治。

此外,应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以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共享共用,通过信用约束和行政处罚的联动,更好地实现市场监管效果。

《论语》有云:“不教而杀谓之虐”。事中事后监管应完善提醒、约谈、告诫等监管手段,通过建构相应的执法警示制度,对有潜在违法可能的行为给予预警提示。同时,逐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让监管与市场化改革协同前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