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医疗丰富九寨沟地震灾后救助体系

第一财经APP 2017-08-09 22:15:00

作者:邸宁    责编:陈姗姗

与以往救灾工作不同的是,在本次地震灾害医疗救助工作中,除了有医护人员赶往灾害现场进行一线救助外,一些医院和医疗机构还通过互联网医疗技术,以在线方式助力受灾地区医疗救助,为丰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效率、集中医疗资源抢救危重患者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根据最新消息,截至9日下午13时,地震已导致19人遇难,247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相关医疗救援工作迅速展开。根据四川省卫生计生官方微博,截止目前,已有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成都市第三医院、成都市第五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医疗救助团队赶往受灾地点进行医疗救助。

与以往救灾工作不同的是,在本次地震灾害医疗救助工作中,除了有医护人员赶往灾害现场进行一线救助外,一些医院和医疗机构还通过互联网医疗技术,以在线方式助力受灾地区医疗救助,为丰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效率、集中医疗资源抢救危重患者做出重要贡献。

部分医院开通网络救助通道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程问诊、在线医疗咨询等互联网医疗技术手段的应用为缓解医院门诊压力、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助力不少。在本次九寨沟县地震灾害发生后,相关医院除了派出医疗救援队赶往地震灾区进行现场医疗救助外,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网络医疗救助通道,为灾区病患提供在线医疗救助。

第一财经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九寨沟县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华西医院就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为灾区医院、医生、患者提供免费远程及在线医疗服务。据悉,华西医院互联网救助工作主要通过华西远程会诊、华医通网络门诊、华医通在线咨询三种方式进行。

其中,华西远程会诊主要是指通过医院对医院的方式,由华西专家通过远程网络平台,为地震灾区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漳扎镇中心卫生院及周边市县医院提供24小时的远程指导。华医通网络门诊是通过华医通APP,选择网络门诊中的九寨沟地震专用门诊进行挂号预约,待医生回拨后进行视频医疗服务。而在线咨询方式则是指,灾区病患可以通过华医通APP在线咨询模块进行免费在线图文咨询。

华医通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兼华西医院院长助理曾国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三种救助方式中,还是以在线图文咨询为主。“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地震发生后20小时累计华西远程会诊1次,华医通网络门诊视频咨询1次,华医通在线免费图文咨询115次,与抗震救灾相关的10次,包括1次发送定位联系寻人。”曾国军介绍。

另外,四川省人民医院也为地震灾区开通了远程会诊绿色通道。四川省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主任周宏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目前,四川省人民医院已经和九寨沟县周围的松潘县,若尔盖县,平武县开通了远程会诊的绿色通道。据了解,地震灾区已经有12名患者转到了松潘县人民医院,目前病人病情稳定,四川省人民医院将在第一时间给几个医院的病人带来省医院专家的医疗指导。

除了上述两家传统医院通过网络方式参与救助,互联网医院也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开展多方位在线救助。微医集团西南区经理尤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微医在本次灾后救援中,一方面,结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开通了西医在线远程紧急救助通道,另一方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医板块上开通基于中医的紧急问诊通道。

提高救助效率但网络信号是瓶颈

作为一线灾区医疗救助和线下医疗诊断的补充,除了拓展医疗救助方式、丰富灾区病患问诊方式外,互联网医疗救助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可以对灾区病患进行有效疏导和分流,为灾区现场的抗震救灾减少压力,集中主要资源抢救危重病人,同时降低病患恐慌情绪。

曾国军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灾区患者不用跑到医院去,只要在家里拿起手机就可以咨询,医生看到就会回复。有些患者情况如果比较紧急,就告诉他们赶快去医院,有些人只是被地震吓到了,那就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安抚、分类、沟通。我们的患者中可能有大量都是存在恐慌,这类的心理辅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救助效率上,华西医院医生通过华医通APP接收到咨询信息后,会立即进行回复。“我们有近百个医生在线上,晚上后台也会有人留意,提醒医生进行处理。刚开始主要是血脑外科、急诊科、骨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医生,慢慢的其他医生也在参与进来。”曾国军说。

尤佳同样告诉记者,在整个急救过程中会有验伤和诊疗分类,而这些工作在远程就可以完成了,而且是通过三甲医院的医生完成,精准程度比较高。地震对灾区路况破坏严重,这种情况下,灾区远程硬件系统只要安装完毕,直接可以联系成都的医生,大大缩短寻医时间

除了能对病人进行疏导和初步分诊外,在线医疗救助还能整合线上医生和医院资源,将资源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向伤员开放。尤佳介绍,通过远程转诊,可以将微医连接的300多家医院在网络平台上的号源和床位进行开放,实现在线转诊,而不是以前传统的线下转诊和电话转诊。

尽管能够提高灾后救助工作销量,但互联网在线救助也受到网络信号等问题的限制。

“在灾后的3-5个小时内其实是没有信号的,因为没有网络,我们远程所有的技术就不能进行,网络肯定是我们最大的瓶颈。”尤佳坦言。

另外,互联网在线诊疗在分诊和轻微伤诊断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功能,但是在急救方面仍存在不可及性。“在急救层面上,最重要的一定是创伤急求和现场的心肺复苏,远程救助其实在现场救助上是不可及的。”尤佳进一步介绍。

互联网医疗灾后救援机制愈加丰富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院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发展,不仅促进医疗资源沟通和下沉,也推动了远程在线问诊等互联网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地震灾害发生后,互联网医疗新技术成为一线医疗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并且与以往相比,其救助机制更加丰富。

在早先的地震等灾害救助中,也有互联网医疗等方式运用的个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绵竹矿工通过卫星视频远程会诊以及直升机转运等方式得到救助。今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山体滑坡灾害中,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专家也曾通过远程会诊方式为一名刚出生的男婴进行诊断建议。

但是,相比以往主要通过远程会诊方式进行救助的在线救灾工作,受益于互联网医疗本身的发展,九寨沟县地震中的互联网医疗在反应速度和机制建设上则更为完善,许多新技术更是首次得到应用。

华西医院早在2015年开通了网络挂号等功能,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副部长郑源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华西医院本来就有网络门诊和在线咨询,但这是华西医院第一次尝试使用互联网来进行医疗应急救援。

尤佳介绍,除了基本的远程问诊平台外,在灾后救治的机制建设和技术应用上,微医还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和远程转诊平台等方式,连接329家医院和16300多名医生,第一时间把灾后常用科室医生进行线上排班,进行多科室远程会诊,帮助县级人民医院和县级中医院解决比较疑难的问题。

周宏也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除了远程医疗绿色通道,四川省人民医院还将首次创新使用专业的机器人设备辅导灾后救助。“我们专业的机器人设备,可以让我院大专家24小时都可以对基层医院及时帮扶,支持远程床旁查房和手术方案讨论,现场及时指导等工作。(机器人设备)在以前地震救援中没有用过,这次就可以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