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金融基础设施原则看网联平台的重要性

第一财经APP 2017-08-31 14:25:00

作者:董希淼    责编:林洁琛

网联上线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将全部上存到央行专用存款账户进行集中存管,备付金将不会被挪用和占用,客户权益将得到更好保护;央行将能更全面准确地掌握非银行支付数据,排查各类风险隐患。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和管道,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但如果缺乏恰当的管理,金融基础设施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及主要扩散渠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认识和防范的意识大大增强,对构建高效、透明、规范、完整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十分重视并达成广泛共识。2012年,在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吸收现有重要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中央对手等国际标准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联合发布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全面加强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管理。

我国是这两个组织的正式成员,负有尽快将PFMI落实到位的责任。PFMI提出,集中化清算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风险,并明确要求“中央银行应当有权力和资源有效履行管理、监管和监督金融基础设施的职责”。不久前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支付清算有代理行清算和集中清算两种模式。根据收付款人是否在同一家银行开户,支付业务一般分为行内支付和跨行支付,跨行支付则涉及到银行间的资金清算。在中央银行出现以前,跨行资金清算一般采用代理行模式,银行之间互相开立账户,核算跨行支付业务应收应付资金。这需要多头开立账户并存放资金,实施成本高,处理链条长,支付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风险积聚。一旦某机构资金链断裂,可能把风险传染给交易对手,并迅速扩散到其他机构。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正是由于大量衍生品交易没有通过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最终因少数交易者资金链断裂而蔓延到全球市场。

而在集中清算模式下,则可以清晰地了解个体的风险敞口,识别机构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风险预测,并在必要时可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个体风险扩散。同时,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的时候,如果没有集中清算平台提供充足信息,将影响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处理危机的效力。

中央银行出现后,为履行“银行的银行”职责,组织建立集中支付清算平台,商业银行只需在央行开立一个账户即可完成所有跨行支付,大大减少了各机构原来在多头开户情况下的备付金需求,提升了支付效率。实践证明,业务规模越大,集中清算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就越明显。目前各国的跨行支付均在央行的组织下采用集中清算模式,代理行模式主要在跨境支付中使用。

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非银行支付机构采用的却是典型的代理清算模式。上百家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分别与上百家银行系统连接,存在着种种弊端:多头开立账户,运维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支付交易信息碎片化严重,游离于监管之外,接口标准和安全规范不统一,风险隐患较大。同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分散存放,容易引发挪用、诈骗等风险。部分大型支付机构,还以备付金存放为诱饵,增强议价能力,抬高利率中枢,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金融稳定。

此外,作为小额、零售支付的提供者,一些支付机构还明里暗里为地方股权交易平台甚至无牌照的金融交易场所提供资金结算通道,介入大额、批发类支付服务。在未纳入集中清算的情况下,此类行为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2016年10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下称“网联”)开始筹建,目前进展顺利。日前,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出通知,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网联将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集中的资金清算服务,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对中小支付机构而言,这将能够与大型支付机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围绕支付场景的丰富和客户体验的提升来展开。对于大型支付机构而言,网联上线抹平了其直连体系带来的壁垒优势。网联上线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将全部上存到央行专用存款账户进行集中存管,备付金将不会被挪用和占用,客户权益将得到更好保护。同时,央行将能更全面准确地掌握非银行支付数据,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排查各类风险隐患。

网联是我国一家专门为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清算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相信,作为数字化时代我国创新的金融基础设施,网联平台将在促进公平竞争、保障资金安全、提高清算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非银行支付行业健康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大众。(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