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照片里100年前的帕特农神庙,带你进入历史现场的“盗梦空间”

第一财经APP 2017-09-26 11:21:55

作者:钱梦妮    责编:李刚

在上千年历史长河里,一座古迹会经历多少变数?答案或许就隐含在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无数图像中。

在上千年历史长河里,一座古迹会经历多少变数?答案或许就隐含在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无数图像中。

北京的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展览“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聚焦的恰恰是人们为古迹所拍摄的照片。

比如著名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在展览里并置着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首先是19世纪晚期由世界领先的图片印刷销售商乔治・华盛顿・威尔逊所拍摄,画面中,神庙顶部垮塌、乱石四散,许多带有浮雕的大理石饰带都被当时的英国人掠走。另一张要稍晚几年,同样的角度,神庙正面台阶和顶部出现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对神庙进行修复。最后一张拍摄于2014年,进入彩色数码相片时代,神庙依然是脚手架,前景中出现了身着T恤和短裤的现代游客。

“不时被脚手架包围,似乎成为这座建筑历史的外在表征,也表明了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它的政治、文化和浪漫主义标杆地位。”图片说明这样写道,“帕特农神庙像一座’被毁灭中的废墟’,永远在根据不同时代的技术、文化和政治条件被维护、改造或重建,不断根据当下的需要再造其意义、用途与体验,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过去的表述被保留。”

在图像中,观众可以轻易看到帕特农神庙的改变——它在历史中被破坏、被修复、被保护、被重建,周围出现了栏杆,又出现了游客。一方面,观众会因此而深刻感知到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马车经过的泥潭,现在变成柏油马路;另一方面也会注意到建筑遗迹本身亘古不变的魅力。

英国牛津大学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教授在展览前言中这样写道:“和人类个体的生命一样,艺术品、人工制品、建筑乃至城市,都有着漫长的生命。在其’诞生’之初端详它们,与在其经历长期的变化,或是修复、破坏、掩埋与挖掘之后审视它们,确实大不相同。奇怪的是,人们看待名作的方式通常只以它们最初诞生的状态为准。而作为人,我们都不希望将出生时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作为自己一生的缩影!”

他认为,自从摄影术被发明之后,这种相比之绘画更加客观和中立的手段能够很好地记录下历史现场。通过观察照片里不断发生的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研究者或公众是如何面对这些文物的。

展览当中有一部分是英格兰巨石阵的案例,八幅图片都关于这处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史前文物之一。它的发掘始于17世纪,在摄影发明之前,主要靠研究者手工绘制现场图。一位叫做昂德希尔的人在手绘玻璃画作中尽可能地展现细节,甚至仔细画出了巨石阵周围草地上人们不断走出来的路径痕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张远景摄影展现的是巨石阵出现倾覆危险,架设临时木支架的状态。巨石阵的这副模样在历史上很是少见。1901年的一幅照片里出现了一位身着爱德华时代经典服装的女士,她站在曾经歪斜、后来又被扶正了的第56号巨石旁边,似乎可以作为比例参考,同时也显示出,巨石阵在当时已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行景点。

埃尔斯纳认为,当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被修复过的文物时,往往忽略了当代修复行为里所蕴含的“美化冲动”,这可能是对受损文物投射种种来自现代社会的幻想。而且大家会在潜意识里觉得,历史物件本身在发掘之前长久埋存在土里、被风化或玷污的样子是不好的。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摄影来解决。

“照片在拍摄瞬间凝固了视角与态度,为人们提供了过去看待古代作品的视角与想象,这与现在沉湎其中的观念截然不同。”他这样写道,“它能撼动既有思维,也将丰富我们对实物历史肌理的感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结论同样成立。

历史摄影作品里其实包含了三个时间节点,其一是拍摄的当下,其二是古迹本身诞生的年代,其三就是观看它们的现在。随着时间流逝,观看者与被观看物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如今在北京展厅里看着这些照片,观众会更多地设想,在一百多年前的祖辈是怎样观看历史遗迹的。

虽然相机是在如实记录一切,但摄影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正是因为“拍什么”和“怎么拍”都是经过拍摄者的推敲与选择。通过展出机构、出版商的筛选,他们最终决定了展示哪些照片,如何剪裁与排列。

一幅拍摄于19世纪晚期的罗马斗兽场照片,重重叠叠的圆拱门波澜壮阔,摄影师选择站在很远的地方去拍,并且把两个参观者放在画面当中。那么小的人影鲜明地映衬出斗兽场本身的规模。“这种对比不但表现了罗马伟大的历史,更表明现代科学时代试图掌控自然,以一种英雄主义的信念取代浪漫主义。”图片标签中这样写道。

在一幅拍摄于1891年的照片中,利物浦的考尔德石旁边站着一位男子。他一手搭在石头上,另一只手掏出怀表、装作看时间。这样精心设计的摆拍充分体现出拍摄者对于时间的暗喻。而对于现代的观看者而言,照片中的时间已然崩塌。因为那块石头不久就被移走了,看表的男子,也被湮没在如今十分常见的摆拍数码照片汪洋之中。

该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2月31日。(本文图片由OCAT研究中心提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