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呼吁创新“体制外”文艺人才职称评审

人民网 2018-01-24 11:16:00

责编:孙祺

22日,上海市政协聚焦2018年冬季达沃斯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海波接受记者采访,呼吁创新“体制外”文艺人才职称评审。

22日,上海市政协聚焦2018年冬季达沃斯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海波接受记者采访,呼吁创新“体制外”文艺人才职称评审。

去年,陈海波的提案《关于培养上海城市艺术文化吸引力的建议》曾荣获上海市政协2017年优秀提案奖,当时他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当给予体制外自由职业艺术家更多的重视,为其搭建平台,这样的聚力对上海来说将引入了不可估量的文化的创造力。”去年十月,他负责筹划的在中华艺术宫举办“海上新力量.喜迎十九大”上海自由职业艺术家主题艺术展成为近年来“体制外”艺术力量的一次饕餮盛会。

陈海波表示,通过与更多“体制外”文化艺术人才的接触,他感受到这一人群对于得到党和政府关怀和认可寄以希望。“他们盼望在职称评审中能够享受到与体制内同行同等的待遇。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把新社会阶层人士、这些优秀的自由职业艺术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建议政府要加快解决他们反映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职称评定问题。”陈海波说。

陈海波认为,目前之所以产生体制内外职称评定的不平衡,主要有两点问题:适用法律陈旧与各地规定不统一。目前,文化部职称评审工作以2006年颁布施行的《文化部职改办关于改进和完善职称评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依据。而该《意见》中关于身份、人事等诸多限制性参评条件,实质上阻断了“体制外”文化艺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渠道。这远远落后于《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关于“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的精神。而从各地职称考评在开放职业类别、参与申报流程等方面来看,也都各不相同。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导致从事相同工作的人才因工作地域的不同,在机会、规则等方面的不平等,更限制了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我们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是在参照前苏联和西方模式基础上建立的。我们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文艺人才评价体系。虽然目前评价体系已开始有所调整,但仍无法科学、全面、合理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会导致一些艺术院校的年轻学者、学生以及民间艺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甚至轻视。”陈海波说。

对此,陈海波建议:在“体制外”文艺人才职称评审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一是进一步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体制、人事关系等制约;二是鼓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文联为“体制外”文艺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提供“组织”支持,防止他们因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等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参与职称评审;三是建立特殊特艺人才职称认定机制。对于在特殊领域、特殊岗位取得突出业绩、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特殊技艺技能的网络安全员、工匠人才、民间艺人、盲人按摩师等特殊特艺人才,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职称评价认定。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