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港元逼近7.85底线!别慌,金管局可能在压力测试

第一财经APP 2018-03-09 15:39:08

作者:周艾琳    责编:林洁琛

金管局和联系汇率制的信用极好,市场一般不会再继续测试7.85的底线。不过,不排除金管局之后可能会入场干预,但目前金管局可能只是想先给市场做个压力测试。

港元又到了令市场担心的时刻——目前美元/港元突破7.84的重要心理关口,不断逼近香港金管局设置的7.85弱方兑换保证。

市场困惑的是,去年以来,美元节节败退,港元却不断走弱,究竟是什么原因?港元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会否受到挑战?香港金管局是否会出手?

德国商业银行高级亚洲经济师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利率,如今港元流动性好,港元Hibor(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维持在相对低位,在美联储加息、推进缩表的情况下,利差自然就会对港元造成压力。

不过周浩也表示,对此情况无需太过担心,金管局和联系汇率制的信用极好,市场一般不会再继续测试7.85的底线。不过,不排除金管局之后可能会入场干预,但目前金管局可能只是想先给市场做个压力测试。

流动性宽松 港元走弱

根据联系汇率制度,金管局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水平时,从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证时,会卖出美元,从而让强弱双向的兑换保证能以联系汇率7.80港元为中心点对称地运作。

问题在于,为何今年美元持续走弱,港元反而却盯不住美元呢?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利率,”周浩对记者分析称,根本上来说,港元的利率保持低位,是港元贬值的根本原因。传统意义上而言,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其通过输入美国的货币政策来达到汇率与美元挂钩的目的,因此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港元汇率理论上也应随之上升。 但目前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港元利率去年以来一路下跌,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周浩分析称,以3个月的港元Hibor为例,去年年初还在1%左右的水平上,而到了同年8月已经下跌到不到0.8%的水平上,而同期的美元3个月Libor利率却从同期的1%上升至1.3%。这样的利差,自然导致市场抛售港元。到了今年3月9日,港元Hibor也仅小幅攀升到1.05%的水平。

在此期间,香港市场流动性的改善是主要原因。至于其背后原因,周浩也告诉记者:“港元流动性改善部分是因为宏观经济面好、港股欣欣向荣,全球和内地资金不断涌入;此外,由于监管机构收紧房贷政策,香港银行的资金难以贷出,而银行的做法可能是做一个互换(swap),即用港元买入美元计价资产,以后再换回来,这也导致港元持续承压。”

金管局或在压力测试

机构普遍认为,金管局并不可能放任港元跌破7.85,但也有交易员认为,目前“底气十足”的金管局可能更希望给市场做一个压力测试。

“金管局维持联系汇率制的信用极好,一般交易人士不会在港元接近7.85的时候再去继续测试金管局的底线,而是会就此收手,”周浩告诉记者,“目前金管局可能也是在测试市场的底线,做压力测试,但不排除之后会出手干预。”

一般而言,金管局干预的手段无非是在市场上买入港元、抛出美元,以支持港元上行,而目前香港直接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来说,香港不会先于美联储加息,而是在美联储加息后再‘跟随加息’,”周浩称,“香港的‘加息’加的只是一个基准利率,对于市场而言,这一利率的参照度或使用度不高,市场最关注的仍然是Hibor利率,因此在必要情况下,金管局可能会用买入港元、抛出美元的方式干预。”

今年3月下旬,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逼近100%,今年总计加息3次的预期稳固,甚至有机构认为美联储可能加息4次。未来,香港跟随加息也是必要之举。

中银国际研究部资深经济学家叶丙南此前对记者表示,由于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港元利率受美元利率的影响更为直接,美联储加息过程将逐步推升港元利率水平。

叶丙南称,金管局确定贴现窗口基准利率有一个具体公式,在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限加上50个基点和香港隔夜、一个月Hibor 5日移动平均均值之间取最高值。由于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货币市场流动性即港元Hibor主要受美元利率影响。尽管香港市场中内地资金占比不断提高,在某些时期港元流动性受到非美元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金管局与美联储政策利率调整不同步的现象,但在绝大部分时期,金管局都会追随美联储上调政策基准利率。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似乎也对此并不担心。此外,针对香港市场对“走资”的担忧(即资金从内地通过香港转移到境外),陈德霖也提及,即使香港出现走资,市场亦毋须过分担心,银行体系有高流动性资产超过4万亿港元(当中超过3万亿港元为外币资产),比自2008年以来流入香港的1万亿元高数倍,有充足缓冲。此外,金管局亦为银行进行压力测试,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如果出现大量资金流出的极端情况,银行亦有足够能力应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