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城市要放宽落户条件了,这些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第一财经APP 2018-03-13 22:25:49

作者:林小昭    责编:计亚

在北上广深之外,将有更多二线城市崛起为新一线城市,以这些城市为龙头,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大城市的落户门槛在不断降低,未来落户大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多。

国家发改委13日发布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下称《通知》)称,今年要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

《通知》表示,继续落实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其中,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要放低落户门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同时,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大城市落户重点在新区

《通知》称,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在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相比中小城市落户,大城市落户限制能否放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具体来看,《通知》指出,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保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其中Ⅱ型大城市不得实行积分落户,有条件城市要进一步降低社保年限要求;Ⅰ型大城市中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探索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

先来说说什么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城区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而市辖区内的农村地带,并不计入城区范畴。

以武汉为例,2016年其常住人口为1076.62万人,但由于武汉有13个区,不少偏远辖区包含大片农村,在剔除农村人口数量后,武汉的城区人口离千万大关还有较大距离。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1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结合公开资料,统计梳理发现,至2015年已有85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了100万大关,有36个城市超过了200万大关。其中,突破1000万大关的超大城市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介于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有天津、重庆、武汉、南京、成都、杭州、郑州和沈阳共8个城市。

也就是说,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共有12个,这12个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意味着这些城市未来落户的重点在新城区。

引导人口到郊区

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其背后的一大原因,在于目前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密度太高,出现交通拥堵、雾霾等大城市病。放宽郊区落户政策,可以引导人们往郊区去,从而有利于周围卫星城、新区的发展,实现大城市与卫星城的合理分工协作,促进大都市圈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体改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主城区、郊区分类制定落户,是为了抽疏主城区,引导人们往郊区、新区去。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松绑人口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引进人才,这些新的增量可以安排在新城区。

从实践中来看,目前,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地铁、市域铁路等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都市内部的人口分布,引导人口分流到近郊区、新城区。彭澎说,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郊区与中心区的时空距离,让年轻人住到郊区更方便。

不过,相对于郊区,中心城区的教育、医疗资源是最好的,未来必须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主城区域郊区之间的资源差距,才能引导人们往郊区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都住到郊区去,毕竟中心老城区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都比较好。”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尽管如此,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和郊区公共配套的完善,大城市的人口终会逐渐往郊区走。”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市域铁路、市域快线的打造,可以打造都市圈,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容量,让大都市的人口、资源在更广的土地范围内分布,减轻城市病。而都市圈的打造,有利于促使城市化从增量向存量发展,加快已经进城的人口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通知》提到,今年要在城市群内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及周边中小城市,提高中心城市产业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引导要素在城市间高效配置,有效疏解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和产业;完善公共交通主导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市域(郊)铁路,鼓励发展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的轨道交通系统,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打造同城效应明显、一体化程度高的都市圈。

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大

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外,对于城区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的Ⅰ型大城市,《通知》的要求是“实行积分落户的要大幅提高社保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这也意味着包括长沙、合肥等省会城市和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的落户将变得比较容易。

实际上,无论是Ⅰ型大城市,还是特大城市,大多属于二线城市行列,它们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规模,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去年开始,武汉、成都、杭州、西安、郑州等二线城市相继出台了优厚的人才政策,这些二线城市就像约定好似的,集中发起了“人才争夺战”。

就在几天前,杭州网友从地铁1号线龙翔桥站C出口出来时,发现地铁广告牌上有一则“招人启事”——“‘蓉漂’计划青年人才驿站”、“成都·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成都“抢人”都抢到了杭州家门口。

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一线城市作为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太大,确实需要控制;但对二线城市来说,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近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居住条件好,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近几年,往一线城市走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留在了二线城市。

以杭州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分别飙涨了12.6万、17万、28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媒体报道,杭州市人才服务局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祝国群介绍,2015年,杭州接收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7.5万人,此后进入高位运行阶段,且每一年增长态势都十分明显,“来杭应届毕业生中,超过六成来自市外高校,湖南、江西高校毕业生的增幅扩大。”

在武汉,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让武汉成为目前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二线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根据武汉名校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的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这也是连续两年就业湖北人数超过40%,其中绝大多数留在了武汉。

彭澎认为,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未来将会继续推进建设全球性城市、国际性枢纽。而在北上广深之外,将有更多二线城市崛起为新一线城市,以这些城市为龙头,通过轨道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二线城市未来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它们的发展空间甚至大过一线城市。”彭澎说,一方面二线城市发展起来后,可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与此同时,中小城市也将加快发展。《通知》提到,要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推动城市群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县和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率先设市。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制定《市辖区设置标准》《市辖区设置审核办法》,稳步推进撤县(市)设区,增强设区市辐射带动作用。

表:我国各大城市城区人口数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