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访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为何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贸易逆差增加?

第一财经APP 2018-03-30 18:18:47

作者:邵海鹏    责编:刘展超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跟乡村振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这一战略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兴衰、农民收入的增减和农村环境的好坏。

一直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都以追求增产为目标。如今随着国内粮食产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再加上消费升级,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开始全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201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日前,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乡村振兴事关全局,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跟乡村振兴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这一战略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兴衰、农民收入的增减和农村环境的好坏。

 

农业发展导向转变的连锁反应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陈晓华认为,在这5句话20个字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实现产业兴旺,才能为其它方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么,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老路,农业的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必须转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

在他看来,质量兴农战略的提出,跟乡村振兴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发展导向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因为这关系到产业的兴衰、农民收入的增减和农村环境的好坏。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阶段。也就是说,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供求不足,而是供给的质量不高。那么,在消费升级的引导下,消费者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国内农业如果无法满足,就会因为“洋货”充斥市场而最终走向衰亡。需要明确一点,质量不仅是产品的质量,还包括整个产业发展的质量。

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生活富裕的根基。在过去,提收入主要依靠三种方式:农业增产、农产品提价、农民外出务工。但现在整个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过去的这三种方式均构成了挑战。

陈晓华称,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增产也不一定增收,可能滞销或者低价销售;依靠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来收储,目前已经顶到天花板,容易跟国外形成价格倒挂,已经不存在空间;受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单纯只是依靠人口红利,大幅度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也很难实现增收目标。

他说,以农业生产而言,如果农产品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那么农民收入增长就是一句空话,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要想卖个好价钱,就必须质量优。

此外,质量兴农战略还关系到农村环境的好坏。在过去,中国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千方百计想办法去提高产量,比如开荒扩种、围湖造田,对资源过度消耗,生产方式粗放,特别是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给农村的生态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正视农业发展导向转变所带来的困难

当前数量已经不是农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重点是解决质量好不好的问题。陈晓华认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提质为农业发展导向的转变,代表着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是要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个过程的,是长期的战略选择,而非短期的权宜之计。

他表示,比如,农业发展观的碰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所谓变革,就会触动过去农业的发展目标、行为方式和评价标准,就会改变过去已经熟悉的行为,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另外,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换方面,过去为了解决产量问题,所积累的办法比较多,也是成熟的。但在提质方面,办法却比较少,而且还不太配套。以育种目标为例,过去育种、栽培方式都以高产为目标导向,如今要转到节约资源、提高质量、生态友好的路子上来,面对这样的变化,很多方面还不适应。

第三,绿色消费观念有待形成。消费是推动生产发展,影响生产行为的原动力,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目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分化,出现了一些高端、优质、个性的产品,但总体来讲,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可否认的是,这也跟国民的收入水平、国家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着今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前述情况是会发生改变的。

谈及国外农业发展是否也曾走过发展导向转变的道路,陈晓华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的发展都是会经过从量的提升到质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到了哪个阶段,就要调整工作的重心。无非就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转变压力和任务艰巨程度不一样而已。对于小国来说,可以通过国际分工,获得优质产品,但对于类似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解决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就主要靠自身。跟国外相比,中国农业整体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升级。在全球,农业现代化是大方向,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可能不一样。

正视进口农产品增加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大国。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同比增长9.1%,比前年增速提高1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1.4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与前年增速持平;进口1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幅较前年高17.3个百分点。

陈晓华认为,农产品进出口是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体现,也是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从数字上看,近些年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量在增加,贸易逆差也在增加。

他认为,对此,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丰富国内的农产品供给,缓解资源的承载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进口,特别是一些非必须品的进口,会冲击国内的产业,压缩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当然也会给农民的就业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于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他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所带来的。跟农业强国比,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价格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口也是市场规律的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跟消费者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将一部分市场拱手让给了国外。

在今年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中国的农产品质量是稳定向好的,质量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优质产品是逐渐增加的。在2001年的时候,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只有60%多一点。如今每年抽检的合格率都在96%、97%以上。不过,优质农产品的比重还不能适应消费水平升级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1%的问题要用100%的努力去解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要坚持零容忍。

陈晓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并不比解决农产品的数量问题要轻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加复杂。跟工业产品生产流程完全依靠机械化不一样的是,农业的生产特点本身就决定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大企业敢保证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要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更要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有些问题并非中国所特有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要有充分认识。

陈晓华表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根本是要形成一种对企业的引导和倒逼机制,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也许消费者只看重产品,但产品是好的企业、好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如果产的问题不解决好,管是不彻底的。所以,产和管两个方面都得搞。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