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宝马启用自动驾驶研发中心,豪车竞速自驾

第一财经APP 2018-04-17 19:11:20

作者:武子晔    责编:乐琰

传统车企正在加快争夺自动驾驶主动权,未来车企间的竞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国际车企巨头正在加快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和投入。

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车企已经将大量的研发费用转向了自动驾驶领域。不同于福特投资、收购自动驾驶整条产业链的做法,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车企大多选择与零部件供应商合作、自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来发展自动驾驶,这样的方式更加注重的是车辆技术研发。

第一财经记者今日从宝马集团获悉,宝马已正式启用自动驾驶研发中心,这标志着宝马集团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加速在创新与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进程。该研发中心位于德国慕尼黑北部的下施莱斯海姆,中心内提供2.3万平米的办公空间,最多容纳500辆汽车,大约拥有1,800名员工在此工作。为实现面向完全自动驾驶(第五级)提供全方位支持,该中心内的工作涵盖从软件开发到道路测试的各个领域。

在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启动仪式上,宝马还通过一辆BMW 7系研发原型车展示了高度自动驾驶(第四级)、完全自动驾驶(第五级)的应用场景和与客户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召唤”汽车,自动驾驶车辆独立从驻停位置驶向客户等待的位置。到达指定位置后,客户用智能手机进行身份验证,而车外原型显示屏则以个性化的方式跟车主“打招呼”。进入车内,由于完全自动驾驶(第五级)下不再需要驾驶员,乘客可以通过后排娱乐控制系统开启旅程。

此外,研发中心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设立了80个特性团队,在团队中拥有包含前端,开发,测试等多个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采用了LeSS敏捷开发方式。宝马集团认为,这种快速、灵活的研发工作方式将是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实现突破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除了宝马外,奥迪也在慕尼黑设立了创新中心,通过灵活的组织方式来推动自动驾驶、数字化等新业务的发展,奥迪还成立了专门做自动驾驶软件的公司。丰田汽车也通过e-Palette建立了移动出行生态。

可以预见的是,传统巨头厂商都在加快推进转型业务,虽然通过并购、投资的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项目的进展,但掌握核心技术、在研发上下功夫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不愿沦为代工厂的车企,面临着向行业利润微笑曲线的两端转型的抉择,或将成为自动驾驶、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掌握者,或将成为面向用户的服务整合者。实际上,这些主机厂的硬件部分实力非常强,背后又有充足的资金,如果单方面依靠技术上的革新转型,转型的速度可能不够快。所以宝马等这些厂商正在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搭建开放技术平台,开放自身研发资源及研究成果,在平台上进行技术测试及整合。”毕马威中国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吴剑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实力的跨国车企的做法是从零部件供应商处采购后自己做系统集成,而不是通过收购一些公司来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展。

在宝马集团自动驾驶研发中心成立前,宝马联手英特尔、Mobileye合作开发无人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车企与这样的巨头联手显然可以降低很多风险和资金。实际上不仅是宝马,另外两家豪华车企奥迪和奔驰也选择了和英伟达这样的芯片等公司进行合作。而选择和研究芯片和算法的公司进行合作,车企无需接受统一的自动驾驶模块,这样可以有机会按需定制半导体方案,从半导体设计时就开始考虑ISO26262等相关车规标准。“这样可以使车企更容易掌握主动权。”一位自动驾驶领域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在与英特尔、Mobileye联手后,宝马在百度做自动驾驶初期也曾与其合作,但仅维持了两个月左右。宝马中国CEO康思远(Olaf Kastner)曾为此解释称,两个公司的发展步伐以及经营理念有一些不同,对今后如何进行研究存在分歧。从今天的百度阿波罗计划看来,百度是想要开展自己握有主动权的自动驾驶平台,而宝马自然不想被夺取主动权。

实际上,除了宝马外,其两家豪华车企也在不断布局自动驾驶并做出了相关规划。奔驰预计到2020年在大部分车型上实现自动驾驶,全新换代的奔驰S级轿车将成为率先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型,奔驰还与英伟达合作,联合推出搭载英伟达AI技术的自动驾驶量产车,据悉最快将在2018年面世。奥迪在去年7月份首次推出了包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新一代A8,它是全球首款实现自动驾驶Level 3级别的量产车型。奥迪还与英伟达达成了战略合作,联手打造智能汽车,预计2020年上路。

尽管,奔驰、宝马、奥迪三者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但在三者间也在不断进行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他们曾联合收购高精地图公司Here,并约定共享地图数据。“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未来车企之间的关系会有竞争变成竞合,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吴剑林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