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城镇化人居环境论坛在惠州召开 碧桂园案例引发热议

第一财经 2018-04-26 14:11:57

作者:张歆晨    责编:李燕华

房地产存量时代运营为王,碧桂园在科技小镇上的倾注的热情与资源,显示出一家企业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独特思索与贡献。

房地产存量时代运营为王,碧桂园在科技小镇上的倾注的热情与资源,显示出一家企业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独特思索与贡献。

4月25日,风景宜人的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来自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委党校的专家学者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集团的负责人等政府、学界、企业界人士齐聚2018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广东)论坛,献策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由经济日报主办,碧桂园集团、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协办。会上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从省域层面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的蓝皮书——《广东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报告(蓝皮书)》,该报告以碧桂园为案例调研后提出:碧桂园不计成本探索科技小镇的建设与运营,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为中国提供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众多企业仍旧以利润追逐作为运营目标之际,碧桂园以潼湖科技小镇为样本,开展“重投入轻产出,重示范轻效益”的实验性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探索更为科学合理集约生态的人居和产业新模式,为中国当下如火如荼的新城镇化建设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破解“千镇一面”难题

城镇化与逆城镇化怎样协同发展?“特色小镇无特色”状况如何改变?碧桂园科技小镇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探索,代表着房地产行业一个全新的“运营为王”的趋势。

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载体和房企转型的工具,其建设近年来方兴未艾。很多小镇都号称“智慧小镇”,但实际上“千镇一面”“什么都往里面装”,没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认为,过去对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小镇的理解是狭隘和有偏差的。

他举了2014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文件纠偏智慧城市发展的例子。“国内一般的团队,做智慧城市都是从IBM的界定入手,其实不应该只关注科技层面的智慧,“智慧城市的试点中,应该包含三种智慧不可缺少,分别是科技、管理和人文”。

“智慧小镇,千镇一面,什么都往里面装,如何做出特色,现在关注是否有产业的植入,目前智慧小镇的发展是不够的,旅游模式、管理模式、产业模式都很容易被人复制,一个小镇做得好,要有核心思路。”刘士林分析称。

“小镇在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比较难,只有科技创新比较靠谱。这为智慧小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氛围。”刘士林认为,在如何建好智慧小镇方面,致力于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新城的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是个值得关注的案例。他建议,在引入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时,要有主打,如此大体量的项目不可能将每个引进来的企业都孵化,要选择一两个主打产业,形成规模,就可以解决小镇前期开发投入大的问题。

社会意义高于经济效益

潼湖科技小镇是碧桂园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之作,也是广东省发改委认定的唯一一个以“科技”命名的特色小镇。在当日的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营理念是成功的,或将实现智慧城市科技、管理和人文三要素的统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要案例方,碧桂园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之作潼湖科技小镇除多次出现在专家的点评中之外,也做了主动的发声,并得到专家的认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化程度高。”该项目操盘手,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在会上介绍说,潼湖科技小镇就是碧桂园利用市场化,自下而上的解决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探索和尝试。

“包括地价在内,碧桂园在该项目上总投入将近30亿元。”向俊波透露,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并不设投入产出比,也不要求快速销售回笼资金,而是乐意为产城融合吃螃蟹。据了解,今年9月潼湖科技小镇开园,届时会有20多家上市企业入住园区,园区逐渐开放,首期2平方公里园区的产值大概是150亿元左右,税收大概在10亿元左右。

经济日报社副社长郑光兴指出,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乡镇、乡村小镇、仿古历史小镇的概念,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

“我理解碧桂园项目,是想做总书记提出的逆城镇化,将城镇化科技的力量、资本的力量浓缩到乡村,做科技小镇的尝试,这是我刚才参观时受到的启发。”郑光兴认为,当前房地产进入转型发展期,结合新型城镇化,房地产资本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对于碧桂园这类成熟、专注于城镇开发的产业资本,通过参与乡村振兴,让城镇的技术、资本、人才、信息下乡,不仅使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走的、可以探索的一条新路。

产城融合的试验田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下广东团审议时提出,城镇化、逆城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被视为是中央今后城镇化建设工作新的纲领,得到社会广泛解读。与会专家也结合各自研究,对这一城镇化发展的新风向进行了剖析,认为逆城镇化有望打破过去一味强调城镇化而造成的产业发展局限。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指出,工业企业远郊区化是国际城镇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因为工业需要低成本的土地供给,不得不选择价格更低的中小城镇,或者远郊区。他举例说,美国微软、苹果公司都在郊区小镇,法国、德国的大企业也在郊区。

中国也避免不了如此,李铁说,潼湖科技小镇就是典型案例。他认为,潼湖小镇是在一片未开发的空白区域进行建设的,随着逆城镇化的兴起,应允许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到小城镇和村庄落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增加污染和成本的条件下,形成企业发展的空间。”

“总书记提出美好的愿景后,大家不要认为城市不干了,就去农村,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一针见血地指出,城乡融合一定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局面,原来城市搞城市、农村搞农村的格局势必会被改变。

在刘守英看来,目前资本已开始下乡,下一步就是人和土地。“过去15%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发展,现在人开始回流,土地双向配置,集体土地流转松动。”他表示,看到了产业破局的希望。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