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玉米、棉花期权获批立项

第一财经APP 2018-06-11 20:01:56

作者:黄思瑜    责编:黄向东

玉米期权、棉花期权立项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这意味着继豆粕、白糖期权后,我国又有两个农产品期权品种有望落地。

6月1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相继发布消息称,玉米期货期权(下称“玉米期权”)、棉花期货期权(下称“棉花期权”)立项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

这意味着继豆粕、白糖期权后,我国又有两个农产品期权品种有望落地。去年3月31日,豆粕期权在大商所挂牌交易;同年4月19日,白糖期权在郑商所挂牌交易。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均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基础。其中,玉米期货上市以来,国内主要的贸易、加工和饲料养殖企业均已参与玉米期货交易,一些玉米企业开始使用期货点价方式开展贸易活动。特别是随着近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现货价格走向市场化,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增加,涉农主体避险需求增强,玉米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大幅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商所玉米期货成交量1.3亿手,在FIA公布的全球农产品期货期权排名中位居第二位。2017参与玉米期货交易的客户达29万户,单位客户日均持仓量占比42%。

就棉花方面而言,“棉花现货基础良好、成熟度高,期货市场运行平稳、功能发挥有效,具备开展期权交易的各项条件。”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2017/2018年度,我国棉花生产量为613万吨,净进口量为114万吨,消费量为817万吨。棉花期货自2004年上市以来,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功能发挥不断深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期货品种之一。

在业内看来,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农产品衍生品工具,为相关产业上下游主体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手段和交易策略,有利于提高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能力。

永安期货长春营业部总经理金东升表示,在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之后,玉米期现货市场对玉米期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场内期权的推出将为玉米企业在成本、风险偏好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相对于期货,期权最大的特点在于锁定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保留买方获得收益的可能,避免了套保失效时追加保证金的风险,这一特征非常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饲料、加工、贸易企业,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稳定经营,促进整个玉米产业转型升级。”他说。

与此类似,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棉花产业链主体,尤其是中下游贸易商和轧花厂,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较差,人才和资金相对缺乏,更适宜利用棉花期权管理价格风险;此外,2014年,我国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出一条农产品价格与政府补贴分离的新路子,开展棉花期权交易,能够为现行补贴政策提供有益参考和有效补充,创新工具和手段,促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改革的深化,从而更好地服务棉花目标价格改革。

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试点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各大期货交易推动市场各方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开展玉米和棉花期权交易,可以为“试点”提供场内期权对冲工具,降低风险对冲成本,增强保险能力,丰富风险控制手段,推动“保险+期货”试点持续发展,助推“保险+期权”模式的探索和完善。

对于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的筹备工作。记者从大商所了解到,该所目前正稳步推进玉米期权的上市准备工作,一是结合玉米期现货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借鉴豆粕期权相关参数设计,对玉米期权的行权价格间距、最小变动价位、手续费、初期限仓标准等多个参数进行了论证和优化,完成了玉米期货期权合约设计;二是升级优化技术系统,完成了核心交易系统的多品种容量测试,并推动期权行权优化、期权组合保证金、期权套保等功能的开发,以不断满足期权未来发展的需要;三是持续全面开展投资者培育工作,在豆粕期权市场培育的经验和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培育力度,积累期权应用策略和案例,为玉米期权的顺利推出奠定更好的客户基础。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将按照证监会相关要求,做好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优化规则制度体系,有序开展仿真交易,持续推动市场培育,确保玉米期货期权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

“下一步,郑商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相关要求,完善合约制度设计,加大市场培训和投资者教育,做好技术系统的测试,开展棉花期权新一轮仿真交易工作,做好棉花期权各项上市准备工作。”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郑商所开展农产品期权研发工作,持续进行市场调研活动;2014年,郑商所组织了棉花期权仿真交易,开展了投资者教育工作;2017年,郑商所加大棉花期权新品种调研论证工作力度,并就开展棉花期权交易征求了产业企业、机构投资者及会员单位意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