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大常委会审议个税法草案,5000元起征点会提高吗

第一财经APP 2018-06-22 13:38:08

作者:陈益刊    责编:刘展超

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税法草案,起征点、税率和级距、附加扣除会否增减调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个人所得税(下称个税)法修正案草案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5000元个税起征点、税率级距、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附加扣除等将成为关注重点。

6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个税法修正案草案非常重要,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可能需要两次审议才可能通过。

由于此次个税法修订与几千万人纳税多少直接相关,因此也备受关注。

5000元起征点会否提高?

此次个税法修正案草案明确,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将施行综合征税,而这四项综合所得的起征点为5000元/月。

针对这一起征点,目前各方观点不一。第一财经采访的几位都市白领认为起征点低于预期。多位财税专家认为在考虑专项附加扣除和税率调整,这一起征点比较合理。

财政部部长刘昆对个税修正案草案说明一文中介绍,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即起征点)标准为3500元/月,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草案将上述综合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前瞻性。

刘昆表示,按此标准并结合税率结构调整测算,取得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的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事实上,个税多次修订中,起征点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且个税起征点最终较草案有所提高也有前例。

比如最近一次个税法修订是2011年,当时个税修正案草案当时提出将起征点由2000元提至3000元,最终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起征点提高至3500元,相比之前草案提高了500元。

税率和级距会否调整?

由于首次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收入综合征税,因此综合所得税税率结构也在以工资薪金的七级累进税率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调整。

总体来看,税率并未发生变化,仍然延续此前3%、10%、20%、25%、30%、35%、45%七档超额累进税率,但适用税率的级距则有了较大变化。比如为了给中低收入者减负,3%税率的级距扩大一倍,现行税率为10%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3%;大幅扩大10%税率的级距,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10%;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20%。

不过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

由于税率以及级距的确定直接影响个人税负,因此也将是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的焦点。

比如2011年个税修正案草案提出将工资薪金个税税率从9档减为7档,其中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500元的部分税率为5%,而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5%的税率降为3%。

此次个税法修订案草案中的最高边际税率仍维持在45%,多位财税专家认为这一税率偏高,不利于吸引和集聚高素质人才,这也加大了高收入者避税动机,事实上也带不来相应的高税收。45%的最高边际税率是否会有所下调也是此次审议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引关注

此次个税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另一大利器,是新增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

不过,目前对于这5项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推出的时间以及具体扣除标准和操作流程还不明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专项附加扣除的详细操作性文件需要等个税法通过后,通过个税法实施条例来明确,这里对税收征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与相关部门信息的联网,如何设定扣除标准等。

现行个税法规定可以扣除个人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不过设定了最高扣除比例。比如法规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住房公积金,但超过规定比例(12%)和标准缴付的,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今年全国推广的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也设定了扣除的最高标准2400元/年(200元/月),低于这一标准的据实抵扣,而超过这一标准的按照最高标准来抵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