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问十答!2018中国银行业这些焦点不容错过

第一财经APP 2018-07-12 21:36:14

作者:宋易康    责编:林洁琛

第一财经摘取了《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十大热点问题,无论是银行业盈利增速还是资产质量,又或是资管新规影响、金融科技变革,你关心的银行业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编,27家成员银行共同参与撰写,今年是连续第八年发布。

第一财经记者摘取了《报告》十大热点问题,无论是银行业盈利增速还是资产质量,又或是资管新规影响、金融科技变革,你关心的银行业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1.先看看房贷,银行个人按揭贷款降了吗?

《报告》显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速及占比双双回落,截至2017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2016年末低14.5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全年新增3.9万亿元,同比少增1万亿元;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金额占住户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的比重为54.70%,较2016年末下滑22.71个百分点。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

《报告》认为,随着住户部门消费需求的升级,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住户部门发放的贷款规模日益增长,服务品种不断增多,有效满足了住户部门的金融需求。

2.经历“郭式旋风”(同业强监管),目前银行同业现状如何?

《报告》显示,2017年,上市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占比小幅下降,各类机构和各类业务发展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上市银行非信贷资产规模同比小幅增长,上市银行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大幅减少,各类上市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构成及变化差异较大。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信用风险较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可能加剧,对非信贷资产业务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报告》认为,整体上看,2018年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业务仍可能保持增长势头,不同机构和业务的增速或将出现分化。但在严监管、业务盈利水平降低等因素影响下,预计买入返售、同业理财等同业业务的增长将继续放缓,应收款项投资或将持续减少。随着企业对直接融资需求的增大、非标业务成为监管重点,加强标准化债券投资弥补非标准化资产减少或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优选,且标准化债券在许多监管指标的计量权重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债券投资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3.银行人说的拉存款难,到底有多难?

《报告》指出,2017年,受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趋紧、利率市场化提速、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银行业存款业务平稳发展,增速有所放缓。

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82.06万亿元,同比增长7.99%,增速较2016年下降8.87个百分点。存款业务平稳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万亿元,增速为8.87%,较2016年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67.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8.65%。本外币各项存款规模稳步增长,存款结构基本稳定。对公存款稳步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增长放缓。

《报告》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银行资产扩张速度降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发展压力犹存。2018年存款业务应突出“稳”。商业银行应持续推进经营转型和服务升级,顺大势、抓主流,把握新市场环境下社会资金流动的规律,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合理运用多元化负债工具,提升定价能力,加强机构合作,推动存款业务的稳健发展。

4.银行业资产质量到底如何?不良率还会升高吗?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依然严峻的风险形势,银行业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健全信用风险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信贷基础管理,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前瞻性,加大信用风险防控和化解力度,整体贷款质量保持稳定。

《报告》认为,2018年,随着宏观环境逐步企稳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望继续保持企稳态势,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较多矛盾,部分领域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继续坚持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和水平,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确保资产质量安全稳健。

5.银行“补血”进行时,资本吃紧是真的吗?

近年来,由于监管达标的要求和资产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受息差收窄、不良率相对较高和净利润增速总体下降等趋势影响,银行自我补血的能力受到影响。

2017年,多数上市银行发行了或计划发行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其中,二级资本债券和优先股是最常用的资本工具,A股与H股共41家上市银行发行总量约为2320亿元和1700亿元。可转债和定向增资发行规模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5月末,已有8家银行公布了可转债发行计划。

《报告》指出,从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来看,我国推出创新资本工具已势在必行。

6.银行中间业务没能“跑赢大市”?

《报告》指出,2017年受行业监管政策趋严、债券和资本市场波动、同比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规模总体保持稳定,但收入增速下滑。其中,传统中间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各机构发展重点出现分化,各分项业务发展差异化明显。去杠杆、去泡沫、去通道、防止脱实向虚和整治违规乱象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的管控,加之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型中间业务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收入进入负增长区间。

《报告》认为,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在中国经济由高增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代、金融监管步入新阶段、金融竞争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转型的要求,但中间业务发展对于银行的战略价值仍然显著。预计2018年下半年,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将企稳改善,主要不利因素在2018年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较小,银行卡类和支付结算类增长前景继续看好。新型中间业务发展将以规范稳健为主旨,各项业务分化态势也会进一步延续,理财业务逐渐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投行业务需求增加企稳可期、托管业务增长渠道有待开辟。

7.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影响几何?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正迈入成熟阶段,进入基于自身核心投资管理能力的个性化竞争时代。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四个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的引领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加快改革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努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资管新规将引领银行理财产品发展方向。资管新规推动产品向净值管理转型,将改变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形态,也将纠正长期以来影子银行信用风险定价体系的错配问题,从根本上破解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有助于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变为真正的资产管理。在资管新规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标的有望逐渐转向整个金融市场,从而改变目前主要集中于固定收益领域的现状。

《报告》分析,资管新规将推动资产管理业务体制机制变革。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组织形式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可能成为获批的方向。这标志着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配置更加丰富的人员结构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面对信托、基金、券商和保险等市场化同业的竞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资管子公司将积极创新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员的积极性。

8.银行大零售转型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从市场竞争环境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蚕食零售业务市场,在理财、贷款、支付等多个领域,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造成了较大冲击。从风险防控来看,金融科技与零售业务的不断融合,也使得零售业务风险更加复杂,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报告》建议,未来商业银行要利用好金融科技这把“双刃剑”,加大智能化大数据应用,借助金融科技提升客户管理能力、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体制机制转型、改善渠道运营能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给零售业务全流程赋能,改善客户体验,不断深化零售业务智能化转型。

9.商业银行争相加码了哪些金融科技?

《报告》指出,银行业纷纷加快金融科技战略布局,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传统业务与现代业务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金融科技引领革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轻型智能服务新模式;二是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落地应用,实现现代科技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三是紧跟新技术发展加快金融科技布局,积极尝试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打造传统业务与现代业务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四是积极推进直销银行布局,通过互联网渠道拓展客户,客群清晰、产品简单、渠道便捷,以全新的形象、经营模式、客户接触方式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国直销银行数量已达114家。

此外,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步入金融科技推动的全面数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科技全面介入银行经营管理,不仅推动渠道数字化向纵深发展,更推动银行产品、业务的创新发展,并带动银行IT系统开发领域的进一步变革。智能化是本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主题。目前,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本轮变革的初始阶段,但在金融科技催化下不断提速。

10.加速金融开放对银行业冲击大吗?

《报告》指出,新一轮对外开放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经营环境,同时也为国内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在华外资银行总体发展较为平稳,机构数量稳步增加,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较好。

新一轮银行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国内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影响有限,外资银行风险偏好多较为审慎,预计未来在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将稳步加大在华市场投入,国内市场份额增长不会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二是中小银行将迎来外资银行增资潮,增资不仅能使外资银行实现更好的收益,还可借助增资甚至控股中资银行,优化网点布局、品牌认知度和客户结构,实现个人零售业务、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拓展,丰富在华业务结构。

第三,对国内银行业的传统存贷业务冲击有限,受网点数量、资本金、规模的限制,外资银行在华信贷业务和吸收存款能力难以与中资银行正面展开竞争;四是对国内银行业的中资“走出去”客户服务可能面临一定程度冲击,外资银行在业务综合化、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竞争优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