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续推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特稿,发布了关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的四篇特稿,讲述四人较为详细的学习及从政经历。文章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从习近平的“中国梦”到李克强的“民为先”,以及张德江的“心系百姓”和俞正声的“多做实事”,引发关注和热议。【更多内容】
“时值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12年12月7日,当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到达的第一站深圳迎来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回想2012年年初各大媒体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的报道,对照年末习近平视察广东的报道,首尾相接遥相呼应,在为这一年画上句号的同时,也被普遍解读为释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号。习近平此次考察广东释放出积极的改革开放信号被广泛认同。【更多内容】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鲜明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11月17日,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2004年底,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全力推动“棚改”民心工程,2005年3月,辽宁公布了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实施方案。3年时间,120万居民过上了新生活,大片的棚户区消失。李克强在“棚改”过程中一再强调的“万事民为先”这句话,成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张德江代表中央及时赶到现场,指挥救援,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伤者并处理善后。当看到一个坑内堆放的列车残骸时,他明确指示,残骸不能埋,要做好现场保护和事故车辆的妥善保存,为事故调查分析提供条件。一次次成功的事故救援案例,展现出张德江勇于担当的个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才能。——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上海市委书记(至2012年11月)。
俞正声的父母亲都曾担任新中国省部级领导。在谈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俞正声说:“他们就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要有特权,不要谋求特权。” ——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至2012年11月)。
从北疆边陲到首都北京,从新华社记者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一路走来,始终给人谦和务实稳健的印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这既是他常用来要求下属的话,也是他多年主管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工作的心得写照。——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从当年一名农村插队知青,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从防范化解广东金融风险、抗击北京“非典”、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王岐山一路走来,风雨无阻,自信从容。他在多个领域、地区、行业、岗位上磨砺成长,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感悟中尽责奉献。——新华社【更多内容】
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至2012年11月)。
今年两会期间,张高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本身就是个苦孩子,我的责任是恪尽职守做好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全心全意服务。”有网友评论说,官员记着自己是“苦孩子”,就是记着百姓的艰苦,就是没有忘记自己是百姓中的一员。——新华社【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