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网首页同乐坊社区

编者按

26日夜里,深圳龙华富士康科技园C2宿舍楼一名工人坠楼死亡。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今年以来发生的第12起员工坠楼事件,这些事件共造成10死2重伤。跳楼,似乎成了萦绕在富士康头上的魔咒。人们不禁你要问,为什么是富士康?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如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又如何解除这个魔咒?

最新消息

上会记者微博滚动播报

  • 张磊娱乐房产家居:任总的员工会跳楼?你开玩笑。 //@任志强:回复 @孙V伟:年年有春,秋游和国内外游,有图书馆,俱乐部,室内兰球,羽毛球,合作的游泳馆,工会每月有比赛,还有职工运动会。党,团也有组织,今年党员刚去的遵义和大渡河。 //@孙V伟:那任总公司有没有给员工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心理减压等活动?
  • 戴克思舒特:富士康其实挺冤枉,第一,许多企业、高校等都有跳楼事件,按比例,富士康可能根本就不算高的;第二,富士康现象根本也不是富士康一个公司造成的,原因太错综复杂了,从大处说,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大环境造成的。
  • 普希银:我注意到有一个跳楼女孩,是其家人与其同住的时候,她一个人跑到阳台去跳的。她的死亡地在富士康,但原因恐怕与富士康没有内在关系。大企业的傲慢与钢铁化组织的大社会,这是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常态……当代中国人,到底怎么啦,跳楼这么频繁地发生!
  • bryansg:其实我觉得富士康的做法并没有不太正确的地方。管理几十万的年轻工人确实是个大难题 - esp在民工荒的现在。而现在的年轻人个人意识空前高涨,所以因为几起跳楼事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实在不足为奇(与我们前段时间的学校杀人事件比较一下共通之处)。而刚进入公司42天的员工自杀恐怕和富士康本身关系不大。

富士康直面"跳楼魔咒"

  • 富士康召开媒体会 郭台铭直面质疑声 5月26日上午,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会见海内外200多名媒体记者,并主动带记者参观社区、厂区、车间、宿舍楼、员工关爱中心等,郭台铭所到之处刮起阵阵“旋风”,被媒体记者围堵追访。
  • 一财记者实地探访富士康

    CBN记者富士康现场报道: 一共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国际媒体的两百多名记者前来报名参观富士康。


    郭台铭本人亲自带领记者参观并介绍生产线、员工之家、图书室等,期间不断擦汗。整个过程中数次遭受记者的围堵和参访,现场几度失控。

视点:跳楼魔咒的郭氏应对

  • 心理医师进驻富士康 宿舍护栏加高

    5月初,北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鈱受郭台铭邀请,赶赴深圳富士康展开“问诊”调查。深圳市政府卫生部门也派出一批心理医师驻厂,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协助富士康科技集团建立心理咨询体系。

    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平静

    5月初,富士康公司总裁郭台铭因跳楼事件频繁在该公司发生,委托公司副总裁何友成,请来五台山的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能平静下来。

    富士康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的行为是顺应民俗,不是搞封建迷信,是为给员工祈福,为的是消除员工间长期弥漫的紧张情绪。

网眼:记者第一现场

匡志勇据郭台铭介绍,富士康在去年就发现年轻员工心理波动大,当时就派遣几名员工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后来还组建了心灵关爱中心。今年4月23日,从香港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心理分析软件系统,截至昨日已经接触到140个员工的案例,这些被列入优先级,后续需要特别关注。

 

匡志勇 郭台铭向记者介绍,公司已建立很好的投诉渠道,设立投诉信箱,员工有意见可通过这些进行反馈。但是郭台铭同时向CBN记者表示,他本人并未对投诉信件进行过目,而是由公司管理进行层筛选和汇总。

>>我要报料

解剖富士康:当军事化管理遭遇80后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深圳富士康的员工接连十一个,一个接一个想用自杀的方式了却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无视这种做法将给年迈的父母带来多少伤痛和泪水。其中的真相,可能只有死者自己才知道。作为媒体,我们试图剖开富士康神秘面纱背后的管理、运作,员工工作生活状态,以期从中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 当员工成为一段指令符号

    军人出身的郭台铭,对富士康一直实行高压的军事化管理。富士康将一切资源都捆绑在商业流程中,在庞大的生产车间,员工只是孤立自足体中的微型元器件,一段指令符号。

    代工工厂员工生存状态很多时候被描述成:上班、下班、睡觉,接着上班、下班、睡觉。

    个体社会关系越是孤立、疏离,人就越容易自杀。富士康这种文化氛围,也许并非是直接导致员工自杀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促使他们心里焦虑、心灵孤立的触媒之一。

  • “90后员工”的比例

    在富士康工作的普工大多数年龄都在18岁至25岁之间,占富士康员工总数的85%以上,而年龄在20岁左右或者20岁以下的员工比例在50%以上。这显示,在富士康工作的普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年的“留守儿童”。

    90年代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被抛弃、恐惧、不安全等因素形成的自卑心理,一旦受外界因素刺激,就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视点:泰勒主义的恶之花

在“科学细分”的生产环节、生活环节共同作用下,富士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细分的生产环节、生活环节,在富士康被称为效率。它其实早有一个名字,叫“泰勒主义”。其精髓就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理论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

网眼:富士康其实挺冤枉

戴克思舒特富士康其实挺冤枉,第一,许多企业、高校等都有跳楼事件,按比例,富士康可能根本就不算高的;第二,富士康现象根本也不是富士康一个公司造成的,原因太错综复杂了,从大处说,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大环境造成的。

 

一天到晚在流水线上全神贯注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就为了一丁点微薄的工资。工人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日复一日。如果没有适当的精神关怀和调剂,好人都会得精神病的。富士康应该……让工人有乐趣和有尊严。  >>我来说说看法

如何根除富士康员工跳楼悲剧?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继续,让我们无法仅仅关注企业做了什么,因为企业不只是资本的附属物和营利性的生产与服务组织,同时也是占用社会成本的社会性组织。当企业自身无法解决带有社会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单一代工模式有待转型

    相比而言,富士康的管理实际上仍处于领先水平,其劳工条件也相对规范,与多数人认知的“血汗工厂”不着边。

    只有单一代工模式的富士康,因为只占有价值链上的制造环节,其利润严重依赖于低成本。与此同时,附加值更高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核心环节都在中国台湾,销售又99%在海外,富士康内地员工不掌握任何核心资源,随时可以被取代,于是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注定被漠视。

  • 关注员工: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像富士康一样,在企业管理中崇尚“军事化管理”的日本企业的自杀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咖啡屋、放松室、发泄室,还有工作中的背景音乐……如今,如果走进一些日本企业,你会发现这些设施并不罕见,企业特意设置这些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和工作压力。日本企业资生堂,每年还会组织两次旅游等集体活动,来增进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了解。

    日本企业走过的路,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视点:还应求解于富士康之外

  • 宏观: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王永平认为,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之一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观:整体改善国内企业用工环境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珠三角乃至其它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区,富士康的管理仍处于领先水平,其劳工条件也相对规范,与多数人认知的“血汗工厂”不着边。虽然富士康等代工厂问题频出,务工者仍对其趋之若鹜。第一财经评论员马红漫指出,这样的悖论背后,并非表明国内务工者缺乏辨识能力,其实反衬出的是国内其他企业用工环境更加恶劣。

    微观:拯救自己,从无奈中看到希望

    现在80后、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跟他们的父辈打工者相比,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心理脆弱,但同时,这代人更自尊,梦想也更大,但是却因为找不到实现理想的路径而困惑。青年工人自身也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无奈中看到希望,善于排解失败和受挫情绪。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消弭精神危机最有效的办法。

网眼:给富士康和年轻员工出招

毛寿龙富士康的核心问题在于,大企业的傲慢和钢铁化组织的大社会,与期待富裕刚刚离开乡土小社会的员工,发生精神冲突,结果是一个个的员工……跳下到处都存在的高楼大厦。富士康缺乏小社会,是问题所在。……里面的老乡吃饭休息时能够见见面说说话即可,不必花钱搞健身器材。

 

龙奔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最难排解比城市人更为激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欲望容易被无序放大,另一方面缺乏有序保证。改变不了现实,只能改变自己;两者都改不了,只能消灭自己。“富士康N连跳”再次提醒:这是一个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高度关注的人群。  

陈强专家指出,“暗示、模仿、传染”是造成富士康工厂跳楼事件不断发生的行为链条,“如果不打破这个行为链,悲剧还有可能会发生”。建议富士康应尽快聘请有资质的、高水平心理专家进入,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扭转员工心态,打破这条行为链条。

 

下岗菜农富士康应该像建党支部那样,把心理咨询工作做到车间,班组。


>>我来支招

那些在富士康纵身一跳的生命

一条条年轻的生命,有10人已经永远离开了富士康,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不希望这个表格再长下去。


序号 跳楼/坠楼时间 跳楼者年龄 备注
1 2010年1月23日 19岁 身亡
2 2010年3月17日   受伤
3 2010年3月29日 23岁 身亡
4 2010年4月06日 18岁 受伤
5 2010年4月07日 18岁 身亡
6 2010年4月07日 22岁 身亡
7 2010年5月06日 24岁 身亡
8 2010年5月11日 24岁 身亡
9 2010年5月14日 21岁 身亡
10 2010年5月21日 21岁 身亡
11 2010年5月25日 19岁 身亡
12 2010年5月26日 23岁 身亡

总结

透过富士康“跳楼魔咒”我们应该看到,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现在也到了真正去检视企业的社会成本的时候了。富而不宁,富而不康,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选项。

第一财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905106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