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夜里,深圳龙华富士康科技园C2宿舍楼一名工人坠楼死亡。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今年以来发生的第12起员工坠楼事件,这些事件共造成10死2重伤。跳楼,似乎成了萦绕在富士康头上的魔咒。人们不禁你要问,为什么是富士康?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如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又如何解除这个魔咒?
|
|
||||||||||
5月初,北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鈱受郭台铭邀请,赶赴深圳富士康展开“问诊”调查。深圳市政府卫生部门也派出一批心理医师驻厂,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协助富士康科技集团建立心理咨询体系。
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平静5月初,富士康公司总裁郭台铭因跳楼事件频繁在该公司发生,委托公司副总裁何友成,请来五台山的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能平静下来。
富士康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的行为是顺应民俗,不是搞封建迷信,是为给员工祈福,为的是消除员工间长期弥漫的紧张情绪。
匡志勇:“据郭台铭介绍,富士康在去年就发现年轻员工心理波动大,当时就派遣几名员工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后来还组建了心灵关爱中心。今年4月23日,从香港引进了一套先进的心理分析软件系统,截至昨日已经接触到140个员工的案例,这些被列入优先级,后续需要特别关注。” |
匡志勇:“ 郭台铭向记者介绍,公司已建立很好的投诉渠道,设立投诉信箱,员工有意见可通过这些进行反馈。但是郭台铭同时向CBN记者表示,他本人并未对投诉信件进行过目,而是由公司管理进行层筛选和汇总。” |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深圳富士康的员工接连十一个,一个接一个想用自杀的方式了却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无视这种做法将给年迈的父母带来多少伤痛和泪水。其中的真相,可能只有死者自己才知道。作为媒体,我们试图剖开富士康神秘面纱背后的管理、运作,员工工作生活状态,以期从中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科学细分”的生产环节、生活环节共同作用下,富士康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细分的生产环节、生活环节,在富士康被称为效率。它其实早有一个名字,叫“泰勒主义”。其精髓就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理论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
戴克思舒特:“富士康其实挺冤枉,第一,许多企业、高校等都有跳楼事件,按比例,富士康可能根本就不算高的;第二,富士康现象根本也不是富士康一个公司造成的,原因太错综复杂了,从大处说,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大环境造成的。” |
“一天到晚在流水线上全神贯注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就为了一丁点微薄的工资。工人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日复一日。如果没有适当的精神关怀和调剂,好人都会得精神病的。富士康应该……让工人有乐趣和有尊严。” >>我来说说看法 |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继续,让我们无法仅仅关注企业做了什么,因为企业不只是资本的附属物和营利性的生产与服务组织,同时也是占用社会成本的社会性组织。当企业自身无法解决带有社会性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王永平认为,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之一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观:整体改善国内企业用工环境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珠三角乃至其它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区,富士康的管理仍处于领先水平,其劳工条件也相对规范,与多数人认知的“血汗工厂”不着边。虽然富士康等代工厂问题频出,务工者仍对其趋之若鹜。第一财经评论员马红漫指出,这样的悖论背后,并非表明国内务工者缺乏辨识能力,其实反衬出的是国内其他企业用工环境更加恶劣。
微观:拯救自己,从无奈中看到希望现在80后、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跟他们的父辈打工者相比,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心理脆弱,但同时,这代人更自尊,梦想也更大,但是却因为找不到实现理想的路径而困惑。青年工人自身也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无奈中看到希望,善于排解失败和受挫情绪。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消弭精神危机最有效的办法。
毛寿龙:“富士康的核心问题在于,大企业的傲慢和钢铁化组织的大社会,与期待富裕刚刚离开乡土小社会的员工,发生精神冲突,结果是一个个的员工……跳下到处都存在的高楼大厦。富士康缺乏小社会,是问题所在。……里面的老乡吃饭休息时能够见见面说说话即可,不必花钱搞健身器材。” |
龙奔:“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最难排解比城市人更为激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欲望容易被无序放大,另一方面缺乏有序保证。改变不了现实,只能改变自己;两者都改不了,只能消灭自己。“富士康N连跳”再次提醒:这是一个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高度关注的人群。” |
陈强:“专家指出,“暗示、模仿、传染”是造成富士康工厂跳楼事件不断发生的行为链条,“如果不打破这个行为链,悲剧还有可能会发生”。建议富士康应尽快聘请有资质的、高水平心理专家进入,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扭转员工心态,打破这条行为链条。” |
一条条年轻的生命,有10人已经永远离开了富士康,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不希望这个表格再长下去。
序号 | 跳楼/坠楼时间 | 跳楼者年龄 | 备注 |
1 | 2010年1月23日 | 19岁 | 身亡 |
2 | 2010年3月17日 | 受伤 | |
3 | 2010年3月29日 | 23岁 | 身亡 |
4 | 2010年4月06日 | 18岁 | 受伤 |
5 | 2010年4月07日 | 18岁 | 身亡 |
6 | 2010年4月07日 | 22岁 | 身亡 |
7 | 2010年5月06日 | 24岁 | 身亡 |
8 | 2010年5月11日 | 24岁 | 身亡 |
9 | 2010年5月14日 | 21岁 | 身亡 |
10 | 2010年5月21日 | 21岁 | 身亡 |
11 | 2010年5月25日 | 19岁 | 身亡 |
12 | 2010年5月26日 | 23岁 | 身亡 |
透过富士康“跳楼魔咒”我们应该看到,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来说,现在也到了真正去检视企业的社会成本的时候了。富而不宁,富而不康,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选项。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905106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