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疫情之下 资产配置的逻辑变了吗?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0-02-26 22:40:29

责编:李瑶

举报

2020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投资者应如何审时度势,对各类资产作出最优的配置?

疫情不影响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趋势

2020年开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不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也影响着新年开市后各投资领域的走势。2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G20财长会议期间表示,在IMF预测的基线情境假设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为5.6%,相较1月更新的预测调低了0.4个百分点。然而,在受疫情影响不确定性升高的当下,市场普遍认为,疫情带来的冲击只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正如2018年的埃博拉疫情,虽然对全球市场来说是一个突发的“黑天鹅”事件,但从长期来看,仍然只是一个小插曲,并没有改变全球宏观基本面的走势。如今,在疫情以及国内外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应如何判断今年宏观经济局势?把握好长期大势和方向?抓住投资机遇呢?

华夏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魏威表示,目前国内外都在货币宽松的环境中,且短期内不会结束,市场上的资金整体上是非常充裕的。同时,贸易局势的缓和使得大部分资产都处在上涨阶段。因此他认为,疫情一定不改变投资的整体趋势,“甚至如果产生了阶段性的下跌,恐慌性的下跌,反而会形成一个买点。”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带来政策利好

近年来,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而今年是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之年。比如在改革方面,备受瞩目的新《证券法》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而在开放领域,从1月1日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起,基金管理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也将接连被取消。这一系列的政策落地,正在为资本市场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深改12条”的推出,《证券法》的修改,以及注册制的推广等,从居民的角度看,其实是很好的供给侧改革。“未来一系列基础制度的修订和升级,可以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投资标的。其实中国有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居民可以增加未来直接投资的占比,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一同发展。”同时,外资控股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也会为中国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因为如果居民想走出去投资,外资金融机构是有本土优势的。

明明还指出,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银行建立银行理财子公司,这也是对居民理财市场的一个改造和升级。“过去银行理财是在银行表内,权责不对等,可能很多是‘刚兑’,隐藏了很多风险。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银行实现出表,形成风险隔离,可以更好地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另外,传统的银行主要是以信贷资产为主的,而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可以做大类资产配置,比如股权类资产、债券类资产、以及另类资产、非标准化资产等等。

疫情后的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如何?

如今,货币宽松的环境给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同时,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资产配置的选择。面对当下时艰,以及未来不确定的投资环境,我们应怎样做好资产配置?在“黑天鹅”事件中控制风险,获得最优投资收益呢?首先,作为资产配置重要的投资领域,股票市场目前的表现得到了多方机构的认可,不仅上证综指收复3000点,创业板指在2月25日更是攀升至2280点以上,创下2016年末以来的新高。统计数据显示,2月3日至21日,涨幅前三的板块分别为计算机、电子和通信,累计上涨幅度分别为30.5%、28%和22.9%。

明明认为,科技类股票,比如5G和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股票还有一定上涨的空间。因为今年是5G商用的元年,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受到各方面的利好。另外,消费和周期类的股票虽然目前总体表现相对平淡,但随着二三季度疫情的缓解和中国经济的复苏,这类股票也会有一定的表现。“一个是此类股票价格仍然相对偏低,有一定的性价比。第二,随着政策刺激不断推进,比如说基建的推进,周期类的股票会有表现。消费类的股票也一样,消费的需求并不会消失,居民的衣食住行在疫情期间受到了抑制,反倒在疫情之后,我想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债市火热行情下的投资机遇与风险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在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债市正成为全球投资者配置资产的重要市场。受新冠疫情和降息影响,国债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目前火热的债市行情有哪些投资机会和风险呢?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表示,从2019年12月底到现在,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了30多个基点。前段时间在投资者避险情绪的驱使下,国债和利率债大涨。但是考虑到最近经济的预期在企稳,同时CPI增速依然在高位,超过4%,所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往下走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因此张明认为,未来一段时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很可能会在2.7%-2.9%的水平上做一个水平的盘整。但在避险情绪的驱动下,国债和利率债、金融债都是值得投资的。“不过我们要担心未来一段时间高风险等级的企业债,因为这次肺炎疫情对于中国很多服务业的行业,对于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房地产开发商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在疫情结束之后,可能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券在未来一段时间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大,市场价格可能会下跌。”

黄金避险属性被充分发掘

目前,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使市场避险情绪升温,而黄金作为抗衡风险资产的重要工具,在全球资金流向避险资产的推动下受益。近期美元和黄金双双走强,2月24日,金价创出2011年以来新高。

张明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黄金跟美元价格同时上涨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这说明国际市场投资者的情绪是非常倾向于规避风险的。

“在2019年上半年全球央行购买黄金超过400吨,中国央行过去也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增持黄金有助于优化央行外汇储备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全球负收益率债券的规模达到了17万亿美元,随着负收益率债券规模的增加,黄金的投资和避险价值会逐步凸显。所以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在投资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黄金,对于资产保值增值,提高投资组合的安全性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居民房地产资产将迎分流

作为占居民总资产70%以上的房地产资产,在未来房住不炒的政策环境下,房地产投资或将迎来转折。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说法,说今年经济不景气,政府可能又会放松对房产的管制,房产价格可能大涨。我觉得这种看法可能是比较偏颇的。”张明认为,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看法一直都很坚定,就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尽管经济的放缓,政府可能会对受压比较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在融资方面会采取一些帮助的措施。但是总体来讲,一线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房地产限购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松动。

明明也表示,未来房价的增速是以稳为主,可能很难有大涨或大跌的情况,是温和上涨。“比如每年房价增幅可能在个位数,甚至可能低于5%,处于2%至3%之间。其实去年来看的话,全国的房地产增幅不到3%,一线城市基本上处于0至1%的水平,三线城市略高一些,3%至4%。”明明认为,未来居民71%的房地产资产可能会有一些分流,居民的财富配置会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多元化资产配置成为趋势

这一次疫情“黑天鹅”的出现,再一次凸显了做好资产配置的重要性,面对市场跌宕起伏的投资环境,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已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

明明表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风险偏好、个人情况不同,所以不同人群的投资偏好会有所不同,但大方向是一定要做到多元化的理财。比如说年纪大的人可能相对保守一些,可能对养老的需求较多,因此对于资产保值的需求可能会高一些。对于这类人群,明明认为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是值得青睐的。而对于更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年轻人,权益类的投资就可能可以多一些。“直接投股票是一种方法,我更推荐的是通过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我们现在有很多类型的基金,比如说指数型基金,最简单的就投一个指数——大盘指数、创业板指数;同时还有各种行业和风格类的基金,比如股债混合的;也有一些主题式的基金,比如你对科技创新、大消费、大健康感兴趣,你就可以找相对应的较好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

各类资产应如何配比?

虽然不同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存在差异,但是资产配置的原则是相通的。综合今年的经济走势和不同资产的特点,各类投资品种的配置比例是否有一套可供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参考的标准呢?魏威给出了一个相对共性的可供参考的配资方式。

魏威表示,当下,权益类资产可作为第一大资产配置的类型,占到40%左右的仓位。因为在一个流动性驱动的行情当中,A股和港股都将有估值修复甚至扩张的机遇,而且这个流动性的行情可能有比较强的持续性,至少年内的流动性是比较宽松的。这个时候,但凡业绩比较难以证伪的企业,尤其是行业标志性的龙头企业,估值都会有扩张的机会。

其次,债券类的资产配置,可占到30%的仓位,包括优秀的利率债、信用债基金。“因为整体来说,中国经济还是存在下行压力,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很难去认为经济会快速反转。我们的货币政策宽松对于债券市场同样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机会。”魏威表示,债券类资产还可以起到一个稳定器的作用,能够缓和权益类市场的波动,减少投资者的整体资产波动。

另外,现金管理类的工具配置,可占到15%的仓位,包括各类货币基金。虽然收益不太高,但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流动性选择,留作日常的应急,或者当做其他类资产投资的备用资金。

最后,还有15%的资金可以考虑投资于黄金。“因为当下全球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包括现在大家看到的,疫情会不会有全球扩散的可能性,会不会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甚至说地缘政治冲突会不会再起,美国的大选会不会出波折……这一系列事件之下,黄金可能还是有一定的事件驱动机会。”魏威表示,配置黄金的仓位不超过20%,10%到15%是比较合理的。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出品

编导 赵楚琪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