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 > 首席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面对百万亿潜在投资市场,绿色金融将迎来哪些机遇?丨首席评论

第一财经2021-04-22 13:34:59

责编:李瑶

举报

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减少碳排放?“碳中和”背后又带来哪些绿色投融资机遇?第一财经《首席评论》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做客演播室,共同关注这一话题。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200亿元“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助力能源系统跃迁。其中8亿元由多家商业银行面向公众零售,引导公众共同参与“碳中和”行动。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关键词。有机构预计,今后三十年,“碳中和”将带来100万亿到300万亿元规模的投资机遇,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衍生品、碳排放权交易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市场将迎来蓬勃发展。

碳达峰和经济增长有何关联?

明明:经济周期和碳排放的周期不是同步的,经济周期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比如传统的经济部分像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进出口,这些都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周期和碳排放的周期不同。比如我国的基建周期可能两到三年就会有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未来二三十年会反复经历这个周期,而碳是一个更长的周期。因此,经济增长和碳的表现、上升和下降肯定有差异。

王遥:宏观上看,“碳达峰”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速的中枢是回落的,但也有不同,英国就是一个特例。英国碳达峰之后,它的经济增速依然上升,人口增长率也在上升。还是要具体分析。

碳减排有哪些实现路径?

为了降低碳排放,全球多国引入两种主流措施助力减排,其中碳税通过对碳排放征税从而减少排放。碳交易则是在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如买方可购买卖方的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我国2011年批准了在部分省市进行的碳交易试点,全国性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启动运营。

王遥:碳税是基于价格的工具,因为税率是固定的,但碳税不能控制碳排放总量。碳交易是基于数量的工具,是在总量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各个国家有用碳税的,有用碳交易的,也有混合使用的。碳税的优点除了确定税率需要比较科学复杂的计算外,其他部分比较容易,没有很多环节,而且财政上会增加税收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投资到低碳技术当中。而碳交易的市场要有流动性,并形成合理定价机制,它对于参与的产品和类型都有要求。现在,碳交易第一阶段是电力部门进入,我国电力的排放占40%左右,它是最大的,大概40亿吨的排放量已经纳入到6月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里面。我国在2017开始启动全国碳市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条例的立法很快出来,现在正在征求意见。接下来,我们很期待碳市场能够健康运营,充分发挥它的市场定价机制的作用。

碳减排带来哪些行业机会?

明明:从各个行业来说影响是不一样的。不管是碳交易、碳达峰还是碳中和,可能有的行业是正向的影响,有的行业是负向的影响。比如有色行业,近期市场热点是铜的交易。铜价为什么会上升?它和“碳中和”也有关系。未来要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消费端,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就要推更多的新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这可能就会极大地拉高铜的需求。所以,对有色里铜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机会,它的需求在这里。电力行业,比如火电背后的煤炭企业,对它们来说,可能是不利的影响。去年到今年,实际上一些重点区域,比如说中部省份的煤炭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有人可能会有疑问,现在煤炭价格都在500块钱以上,甚至最近在700块钱以上,为什么煤炭企业还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是重资产企业,特别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的经济周期里都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是它债务集中清偿的时候了。但按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要求,对于这种企业的融资量是要压缩的。因此它们可能又有压力。有一些行业可能又有一点不太相关。比如造纸行业,它可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航空业受到影响又不一样,机票的价格比较容易波动,所以航空公司可以把价格传导给消费者,所以对航空公司来说,影响相对中性一点,对于它没有太大的冲击。因此,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有正有负,需要进行分析。此外,对投资者来说,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立,未来可以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Q:碳交易市场出现后,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火电)、交运等在内的八大行业,会面临哪些机遇和风险?

王遥:对于电力行业的影响,首先要减排。对整个行业来说,最直接的就是电力生产端,风电、光伏、水电、氢能、绿氢,这些投资会更多,这些技术也会更广泛地被应用。从电力的输送端来说,现在东南用电多、生产少,西北电力生产多、使用少,所以需要输电。在输电方面,特高压未来可能值得去投资,同时还有储能技术,储能也非常重要,储能领域的投资也是很有前景的。智能电网也非常有前景。对于煤电,未来可能是搁浅资产的情况,投资者需要非常高度关注它带来的风险。同时,对于它们的影响就是融资越来越困难,因为投资者现在开始非常审慎关注,避免出现投资风险。其他的像石化、化工,需要区别来看。减排做得特别好的企业,反倒在这种情况下是机会。减排做得不好的,意味着它在未来的投资就会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对它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个人如何参与碳达峰、碳中和?

Q:个人能不能参与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交易当中去?比如我个人种了一棵树,我能参与吗?

王遥:如果参与到碳交易市场,这取决于下一步国家政策。目前在地方试点中,深圳允许个人投资者进行交易。如果扩大到“碳达峰”和“碳中和”,个人在这里未来可能会有一些“碳普惠”的机会。比如平常我的减排积少成多,就成为类似个人的碳汇,未来就会有自愿减排交易和碳普惠的自愿交易市场,让个人把自己减排的努力拿去变现。现在还有碳积分的概念,都是有机会的。这取决于未来碳普惠市场的建立。而目前6月份将启动的全国性市场主要还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

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意味着什么?

王遥:如果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根本在于技术要优化。现在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首先需要节能减排,不可能把所有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关停,这和国计民生非常有关系,钢铁、水泥这些都是需要的。第二,零碳技术,零碳的技术就是比如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基本不排放。这一类零碳技术要大力发展,包括像海上风电,我认为是下一步应该要大力发展的方向。第三,负碳技术。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碳捕捉和封存技术,这个技术目前成本很高,怎么优化升级,让成本下降,达到市场化应用的程度。这三类技术加总,是我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技术路径。

绿色金融如何发挥作用?

王遥:要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关于绿色金融有一个官方定义,要去支持那些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为此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明明:目前我国的绿色债券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今年一季度,我国绿债发行居于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很快。绿色债券就是资金主要用在绿色、环保的方向。绿色债券又聚焦“碳中和”债券,“碳中和”债券就是募集的资金具体用到碳中和项目里。债券市场只是一部分,其他还包括股权市场等等。

Q: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如何?

王遥:我国从2015年开始逐渐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特点,首先构建了一个政策体系的框架。对于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的绿色发展、发展绿色基金、PPP、环境权益交易、国际合作、风险防范都做了很全面的布局和安排。其间各个部委都有一些牵头的工作。这其中要有激励和约束的政策,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都在研究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人民银行的易行长去年响应“3060”的目标之后,多次提到金融体系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1年人民银行十大任务中,第三大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下一步,可能会出台相应的绿色货币政策工具,也会把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绿色表现纳入到它们的考核体系中。银保监会现在也在研究一些微观的监管措施。在产品创新方面,现在我国绿色信贷全球最大,大概在12万亿左右。其他还有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现在大概800多支。

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减少碳排放?

明明:第一,从政策的角度,比如货币政策角度,未来会有很多定向的工具。比如对银行来说,它的绿色信贷放得好,定向工具可能就会给予支持。第二,绿色债券。如果市场对于这一类债券需求比较多,利率就会比较低,意味着发行这些债券的企业就享受了一个相对低的融资成本。第三,股票类资产,中长期企业秉承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当中实现得好,技术发展得快,资本市场可能会给它一个更高的估值。

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多少投资?

Q:我国如果要实现“碳中和”,最终一共需要多少投资?这些钱都从哪里来?

明明:有不少学界的测算,有些测算在100万亿规模,我国去年的GDP大概就是100万亿。

王遥:这些钱的来源首先是公共资本,但公共资本远远不够。原来做过测算,大概10%到15%能够满足,而将近90%的绿色领域的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一个就是来自于金融市场,通过信贷、债券、股权投资等等形式进入,当然未来也可以吸收国际资本的来源。

第一财经《首席评论》出品

主编 芮晓煜

制片人 尹淑荣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