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造“可生多生”的生育环境

第一财经APP 2018-08-14 17:17:26

作者:李攻    责编:黄宾

要鼓励“可生多生”,国家就还得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来加大鼓励力度,从而减少家庭负担,增强生育积极性。

近来,许多地方陆续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丧失对经济增长影响等的关注。笔者认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条件使符合生育政策家庭“可生多生”。

任何一项政策都应该因时而变。上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在当时无疑是必要的。而从2000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以及“全面二孩”政策。这也是考虑到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做出的适时调整。同理,生育政策还将随着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做出新的调整。

政策的变化需要多方考量、较长时间的论证才能出台,而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是把现有的生育政策落实到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得“可生多生”。

在逐步放开“二孩”生育的过程中,有些人曾有许多担心,比如放开之后可能会带来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教育、就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等。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数据表明,该年度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公布的1786万少了63万,下降了3.5%。也就是说,自2016年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不升反降。这其中,一孩出生人数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

同时,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仍处在一个偏低水平。总和生育率是人口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指一国或地区妇女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国际上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根据去年发布的《2016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要回升至1.8左右。而即使是回升到1.8左右,也远低于2.1。

那么,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因素是什么呢?除了育龄妇女不愿多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易养难”。新浪网教育频道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非常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前阵网上在热议孩子一个暑假的补习费就达万元甚至数万元。养育子女费用高昂是个大家都认同的事实。

现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生育二胎的措施,比如:天津对符合二孩政策的职工增加30天生育津贴;宜昌市以“限额内报销”方式“对合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以县市区为单位,落实住院分娩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城区按每例2500元标准,并适时调整”;仙桃市政府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对符合政策家庭生育二孩的可获1200元补助。

但这还很不够。据媒体报道,德国拿出9%的GDP来承担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差不多相当于全社会家庭抚养孩子成本的46%。在丹麦,夫妻双方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新加坡则每年拨款20个亿用作国民生育基金,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出生奖励6000新加坡元(近3万人民币),一个家庭生育3个孩子,政府奖励的婴儿花红津贴约为4.4万新加坡元。

因此,要鼓励“可生多生”,国家就还得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来加大鼓励力度,从而减少家庭负担,增强生育积极性。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